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一册工程问题的明显特点是工作总量和效率在题目中均不用实际数量来陈述,在列式计算时工作总量用单位“1”来表示,效率则用相当于工作总量“1”的几分之几的“率”来表示,因此显得更加抽象。学生学习这种问题时,由于受整数工程问题(即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均用具体数量表示)认知定势的影响,解题时常常出现模式比的机械套用。如:某工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讲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是指用“1”(或叫整体1)来表示总工作量,用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完成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工作效率。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学这类应用题的难点是:学生不能正确地找出(或求出)工作效率。其原因是学生不懂工作效率的含义;二是求“工作时间”学生只知道用除法计算、机械地套公式,不知道用哪一个工作量(或哪一部分工作量)除以谁的工作效率。我在教学中注意突破这两个难点。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例5(六年制十一册第58页)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清“工作效率”是指在一个时问单位里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并设计一系列单项练习题,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情境下 ,经过思维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入“问题解决” ,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对问题进行探索 ,真正理解和掌握解答应用题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呈现信息 ,提出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信息 ,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问题是学习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但学生往往不能把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程问题”是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但把“工程问题”的求解归结成为一个公式,则可使解这类问题方便得多。实践证明,应用此法不仅求解方便,而且可以做到概念清楚,易懂易学。即使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解这类问题中难度较大的习题,在搞清了公式的推导和公式中每一个量的含义后,反复练习几次,也都能较好地掌握。公式形式是甲_(实际)/甲_(单独)+ 乙_(实际)/乙_(单独)=工程完成度①式中甲_(实际)(乙_(实际))——甲(乙)在完成工程中实际所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小学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解析分类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分析与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程问题是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但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的编写,根据工程应用题的特点和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简单分数知识引人可用整数解答的例题,揭示出工程应用题的解法,这样,便于学生分析和解答。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重视例题前的训练,充分做好解答工程应用题的准备工作1.复习有关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整数、小数范围内有关的应用题。2.运用分数知识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发掘隐含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例2: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先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这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跟前面例  相似文献   

8.
“归一”问题应用题的教学,安排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目的是使小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归一”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所谓“归一”,就其实质而言,即是“一个单位的量是多少”。从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讲,小学  相似文献   

9.
一、“工程问题”的教学(一 )复习旧知 ,探求新知。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长 30千米 ,甲队单独修 10天完成 ,乙队单独修 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分析 :这是一道工程应用题。所求问题是合作工作时间 ,数量关系式是 :工作总量÷甲乙工效和 =合作工作时间。分析题目 ,可以得到工作总量是 30千米 ;甲的工效是3010 千米 ,乙的工效是 3015千米 ,甲乙工效和是 ( 3010 3015)千米。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为 :30÷ ( 3010 3015) =6(天 )。对上面这道题进行变化 ,去掉“长 30千米”这个条件可变为 :2 .一条公路 ,甲队单独修 10天完成 ,乙队单独…  相似文献   

10.
11.
新教材第二册中的“应用题”教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题的“审题”教学个旧市云锡三小陈玲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数量关系,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审题”.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把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从而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审...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分数“工程问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工程问题,由于工作总量在题目里没有说明,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掌握。因此在导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工作总量看作“1”,运用列表法,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进行导学。  相似文献   

14.
15.
16.
“数学源于现实 ,也必须寓于现实 ,并且用于现实 .”数学应用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被长期地冷落后 ,如今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一批批数学应用问题应运而生 .那么 ,对待这些应用问题 ,除了要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外 ,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呢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打包问题”为例对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打包问题 已知每包香烟的长、宽、高尺寸分别是a=88mm ,b=58mm ,c =2 2mm .10包香烟按“规则方式”打包 ,哪一种打包方式使表面积最小 ?“规则方式”是指每相邻两包必须是以全等的…  相似文献   

17.
视唱练耳的过程是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对音乐符号进行瞬间记忆与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枯燥却有巧妙而言。在此,就亲身学习与实践的体会,阐言几句,以求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制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例3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1一17题.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小学六年制教材,两次出现“角”概念的教学,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五册P65接触的“角”概念是描述的,学生建立的概念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又要求学生指出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角.第八册P53比较严格地叙述了角的概念,并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叙述度数不同的角的形成.笔者对两次“角”概念的教学有以下体会: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教材的标高,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角”概念:首先出示实物五角星、三角板、钟面、扇子,让学生指出以上物体中的角,然后闭着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形成角的表象;第二步用抽动片演示由实物图形的角到几何图形的角.并对照图形指出:“这样的图形就叫角”,建立角概念;第三步演示角的形成、画角.通过自学找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第四步通过判断角,让学生知道  相似文献   

20.
<正>工程问题是非常典型的数学应用类问题.从小学到初中,从算式到方程,从整式方程到分式方程,每一学段的代数应用题都会涉及到工程问题,然而,随着问题情境的不断变更,条件的不断变换,使得问题类型不再明朗,数量关系不再清晰,甚至错综复杂,难以理清,从而导致学生对应用类问题的学习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少学生对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