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权礼制阶段是中华传统礼制演化中一个完整的发展时期。它是以大一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政治基础,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五礼为形式,以伸张皇权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礼仪制度。集权礼制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秦统一到隋朝是形成阶段,唐宋是成熟阶段,元明清(道光前)是衰变阶段,道咸以降到民国政府是集权礼制的转型阶段。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不同,各阶段的特点也非常明显。道咸以降西风东渐日趋明显,近代工业在中国萌发并迅速成长,尤其是西方思想、礼仪与中华传统礼制扞格不入,都促使中华传统礼制进行变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华传统礼制没有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孙厚义 《教师》2013,(18):27-2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不仅仅是礼仪,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基本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以礼治国"的核心内容。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礼制有所不同,因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也有所不同。文章选取了宋代官方礼制以及民间丧葬、祭祀礼制及其实施过程之中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的社会控制方式的变革以及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期望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4.
颛项是上古五帝之一,在位时期实施的原始宗教礼制改革,改变了“九黎乱德”以来民神杂糅、信仰混乱的局面,将原始宗教特权化、礼制化,实现了“绝地天通”。这次宗教改革加速了社会分化,巫师阶层出现,神权成为特权,宗教信仰规范化,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刘敞,字原父,号公是。北宋临江军新喻县人,庆历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为人明白俊伟,博学自信。他尤精礼制,崇尚周礼,对于人事的臧否,都是以周礼为准绳,从《春秋》大义出发,强调礼制在维护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围绕这个中心,他的礼制思想可分解为以下五条。一、反对名实互违的不正之礼  相似文献   

6.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史·礼志》是记载宋代礼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志的系统剖析,可知宋代官方礼制既包括祖宗旧制、前代之制,还包括以有利于维护宋代皇朝统治原则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各种礼制,所有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宋代复杂而系统的礼制体系。宋代礼制的具体实施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全面贯彻落实礼制规定、部分落实礼制规定以及因时制宜推行礼制。通过对礼制内容以及其实施情况的分析,可知宋代礼制要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具备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皇帝支持、法律结合、现实需要等六个方面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礼制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唐德宗执政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礼制建设。他制定政令、以身作则、严厉惩处违礼官员,期待在全社会形成崇礼氛围。德宗的礼,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针对安史乱后帝王天赋神权被怀疑、帝王威权被忽视、犯上作乱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德宗期待臣下以礼节心,安分守己,其礼带有补偏救弊性质;二是礼无定准。有意识的选择、有目的的变通,使得德宗的礼制承统比较混乱。德宗札制思想的矛盾体现了中唐社会对待传统价值观念的工具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玉石所具备的质坚、润泽、美观等特点,玉石被雕琢成为各种器物。在我国古代,结合不同玉器的形制特征,玉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玉文化礼制在古代文学作品或古代史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如果我们缺乏传统玉器文化的一些常识,要读懂这些作品会有一些困难。《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对其戏剧性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简洁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师生们都耳熟能详。其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玉文化礼制一:…  相似文献   

11.
礼制观念是原始儒家思想的典型表现形式。由于原始儒家在其礼制订立的初期,并未充分考虑到礼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其倡导的礼制观念最终成为统治者压迫国人的工具。发挥“正名”思想和重新解释“克己复礼”是统治者改造原始儒家礼制观念的两个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春秋》经传中有许多有关春秋时代的礼制的记载。在苏轼的一系列有关《春秋》经传的论文中,有不少文章专门论述或涉及了这些记载。苏轼的这些文章主要是对经传为何如此记载进行评论。在苏轼的这些评论中,包含有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赵丙海 《成才之路》2010,(18):88-88
中国服饰的产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服饰本身的功能也逐渐从实用过渡成为身份、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最早的周公之礼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官员和普通百姓着装的严格要求,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礼制制度的重要体现和载体,本文从中国服饰发展过程中几个片段来论证礼制功能在服饰演变中过程中的变化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汉都城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明堂、辟雍、灵台、太学、宗庙社稷以及郊祀遗址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汉都城礼制建筑布局上的异同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东汉在继承西汉礼制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从而基本确立了中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战国时期,礼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集中在强化宗法伦理和为统一帝国选择治国思路及确定典章制度上,它的整理和规划,为后世礼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的礼制贯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原始礼制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礼制核心反映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正是这三个表现的原始礼制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向是西汉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及文献学家,处在今文经学提倡政治复古的思潮中,他的思想有个转变过程。从最初对庙制改革"复古说"的坚决抵制,到校书工作中对礼制意义与作用有所发现,最后,刘向晚年对礼制提倡与推崇。"以汉制为体、礼制为辅"的政治观,对于两汉之交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处于狂热"复古"思潮下的学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精神,战争在《春秋左传》中占据重要篇幅,春秋式的战争也十分强调礼制。笔者通过研究叙战语篇和具体分析泓之战,从经传差异、战争双方国家和主要参战人物等角度,探寻春秋礼制在战争文学中的体现和嬗变,总结出“礼”在战争中消退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