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者主体地位缺失,生命权没有保障,技能培训受限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这有政府管理上的原因,也有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因素。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问题需要在健全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管理体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氛围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众多,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近来年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作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特殊主体,难免会带上其特有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特殊成因,探索其犯罪成因及规律,才能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我趁疫情缓和的时候回老家(山东莒南县的一个小村庄)住了几天,在陪父母聊天中了解到一些村庄内外的家长里短、旧闻新事。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或通过考学、或通过当兵、或通过打工进入城市就业居住。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结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来自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也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到2021年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村里人都到城市里去了,农村就空虚了,所以前些年搞农村研究的人都说大多数村庄里只有“386199部队”(指的是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次回家,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我发现村子里的人与以往回家见到的的确有所不同,除了本就留守的妇女、孩子和老人外,多了些60后、70后,甚至还有一些80后及其以后年代出生的人。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疫情期间在城里干不下去才回到村子里来的。  相似文献   

4.
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进城就业农民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创造新的生活模式、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是其再社会化的过程。其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再社会化、社会规范再社会化和角色再社会化等几个方面。而成人教育可以激发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其再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现象,而农村的中小学日益"空巢化"。这一现象与城市规模扩大、农村城市化,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等有一定联系。但归根到底,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悬殊,农村地区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无法与城市相比拟,农村中小学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学生自身、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农村中小学进城就读热这一现象需要正视,客观分析其中利弊,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凡是需要保护的权益,就意味着这种权益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农民的权益,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当然,也有人热衷于为农民争取"国民待遇",打破历史上遗留下来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有城市人一样的待遇.显然这是很好的初衷,但是,就目前而言,能保住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已有的权益,对农民而言,就已经是一大福音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通过梳理学界关于我国城镇化质量过低的相关论述,分析皖江城市带农民流动现状,认为"人户分离"引发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农村人口流向不合理,导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增加了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机制、完善城乡土地置换制度、增加城市的住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集聚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切实探讨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当务之急,在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转变观念,深化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共识,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民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农民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应在现代化的大视野中寻求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分析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原因入手,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影响,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政治、经济、受教育的不平等地位,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障碍。文章认为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毕竟是大势所趋,因之,必须寻找出进城农民转化为新市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程度,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认真分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现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阶层,其劳动权益的实现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在论述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保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相关调研以及数据材料,阐述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探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寻求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最可行的路径,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侵正由“显”到“隐”,维权形象和能力不容乐观,其维权方式的失效同城乡移动所带来的“权益共同体”的中断密切相关。乡民在乡村受到乡村“权益共同体”的保护,走入城市意味着乡村“权益共同体”的失效,而城市又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维权方式对接,从而造成维权效果低下。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地方性权益空间建设为基础,以国家法律法规等体制为依据,以新生代农民工人大代表和权益领袖为主体,通过“事件化”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社会诚信空间,最终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亦农亦工的身份特性导致保护其权益的法律制定难以完备,文章通过检视农民工养老保险行政立法中的缺陷,从农民工平等报酬权、企业成本控制、执法及司法等多种路径,探索如何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群体,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如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发展权、民主政治权等。目前应加强从法律上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我国沿海许多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文章从农民工劳动权益、城乡二元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以及教育体制和劳动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列举当前松阳县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对策:一是健全劳动法体系;二是深化源头保护措施改革。  相似文献   

19.
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应明确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和维权程序,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农民工应享有的劳动报酬权、职业培训权、加入工企权、休假休息权和社会保险权等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和谐生活,就没有全社会的生活和谐。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民被人为地降为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行动也日趋高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