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提及罗斯福的“新政”,自然会想到“新政”三R——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而若谈到“救济”,则必当评论“工赈”(Work Relief)。罗斯福大力推行“工赈”政策,不独在美国史无前例,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罕见。研究“新政”,似不应忽视对它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两个目标。而对蒋介石政权的扶持则成了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国外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所进行的“主要改革,就是联邦政府花钱,‘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此说是否妥贴,姑置勿论。但是,持续、高额的财政赤字,肯定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显著现象之一。据统计,从1789至1914年的153年中,共有57年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其中连续4年和4年以上存在财政赤字者,共有5次:1812至1815年;1840至1843年;1858至1865年;1894至1899年;1931至1941年。在这5次中,罗斯福“新  相似文献   

5.
1943年举行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会议”是战时首次由当时所有联合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粮农会议是罗斯福政府对盟国在战后展开国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国内政治和舆论倾向的一次考查 ,是对组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一次预演和彩排 ,也是罗斯福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6.
试论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美国内政、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动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给美国社会带来危机和动荡,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最初支持越南人民抗日和越南非殖民化,到转而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打着中立旗号偏袒法国,支持保大傀儡政权,冷战爆发后又不断扩大对法国的军事援助,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为美国日后全面卷入越南战争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题目可以加深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霸权主义行径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此时之美国,如罗斯福所云,“工厂关闭,市场鸦雀无声,银行危若累卵,车船空荡无人”。农业则更是衰退已极。农产品价格,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九三三年二月,一蒲式耳小麦只卖三十二点三美分,每磅棉花仅值五点五美分,而在一九○九至一九一四年间,两者售价分别为八十八点四美分和十二点四美分。一蒲式耳玉米售价七美分,一磅糖卖三美分,  相似文献   

8.
崔斌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114-118
穆塞维尼执政以来长期实行“运动制”,力促民族和解。乌干达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南北民族、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国内较发达的地区、较先进的民族要求分离,后进的、在国内居少数地位的民族,独立后长期垄断政治要津。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持国内局势的稳定,又能有效地谋求发展;乌干达民族的形成必须有巴干达族的积极参与;需要一个能为各民族、各派别所接受,并能有效地团结各方力量,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9.
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当时曾受到“美国反动分子几乎无条件的拥护”,它直到现在仍然是美国政府标榜的外交政策之一。肯尼迪在关于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许多报告中,曾一再表示要对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妄图拉拢拉丁美洲国家,孤立或干涉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古巴,扼杀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近三十年内,美国资产阶级史学家和修正主义者也曾发表许多论著,大力颂扬美国的“睦邻”政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罗斯福新政时期解决经济、政治上的危机颇为熟悉 ,而知道他重视保护环境的人却不多 ,本文拟谈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土建设政策与实践。一、自然灾害的困挠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内 ,几乎每年都发生大的自然灾害 ,1937年和 1939年又发生了两次。《光荣与梦想》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1933年的停战纪念日 (即 11月 11日 ) ,第一次大风暴从天呼啸而降 ,当天早晨 ,南达科拉州农田的表层开始被吹跑了。中午 ,天色黑如夜 ,人的唾沫也搀满了沙土。到太阳重新出来时 ,田野都被沙掩盖了 ,所有的道路、树木、棚舍、篱笆、机器…  相似文献   

11.
二战爆发后,美国开始插手南亚事务,约翰逊使团赴印、菲利普斯使团赴印以及孟加拉饥荒中美国的漠然处理,呈现出了罗斯福南亚政策由积极参与到犹豫徘徊中收缩尺度,再到低调淡出的外交轨迹和现实主义的外交逻辑。  相似文献   

12.
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腐败日益加剧、经济秩序混乱不堪、劳资关系日趋紧张的状况,罗斯福就任总统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美国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重新构建了美国的社会秩序.罗斯福重构美国社会秩序的措施有:加强政府职能,扩大总统权力;打击托拉斯垄断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罗斯福所采取的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抑制了社会发展中不合理的趋势,消除了社会中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对垄断资本主义初期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中所采取的利用国家力量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做法,为日后"罗斯福新政"更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提供了先例、借鉴和直接的思想溯源.  相似文献   

13.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 ,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要通过加快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 ,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增强学校的活力与效率 ,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提出 ,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 ,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教育。上述精神 ,对于激活教育的潜能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是具…  相似文献   

15.
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省级政府政务公开在内容、形式、业务、评估上有不同于其他层级政务公开的特点,面临观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需要结合实际,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政策教育是社会教育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决策咨询机构作为联系知识与公共政策、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不仅承担着生产政策思想和提供政策方案的功能,同时也被赋予了自身以传播公共政策知识,提高公民政策素质的重要使命。政策教育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职业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决策咨询机构政策教育功能的体系由政策教育内容、政策教育对象和政策教育方式等三方面构成。政策教育的价值承载表现在有利于政策思想的推陈出新,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与规范化,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17.
在“新政”的研究中,“新政”的分期一直是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新政”终极时间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研究这一问题对“新政”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终极时间”的看法,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学者巴塞尔·劳赫、拉尔夫·德·贝茨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明确指出:“新政”的终极应在1938年.阿瑟·林克、威廉·卡顿在他们的著作中则提出“到了1939年,他(罗斯福·富兰克林·德兰)开始放弃国内进一步改革以换取国会对他的外交政策支持,‘新政’结束了.”还有《America Past and present》这本书提到:1936年后第二年“新政”就结束了,即1938年.  相似文献   

18.
1944年秋以前,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决策首先考虑的是军事需要,即追求把中国作为打击日本的军事基地,并保住这一基地的短期战略目标;1944年9月后,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决策出发点由战时考虑向长远政治考虑转变,他的远东战略思想开始出笼;罗斯福扶蒋反共的远东政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他那造就一个强大的亲美的中国,使其成为太平洋稳定力量的理想是不现实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罗斯福远东政策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9.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战争咨文,国会仅以一小时的讨论,一票反对便通过了对日战争决议。12月11日,德因、意大利向美宣战。同一天,美国以宣战回应,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美国参战后,面临着军事上重大的战略抉择:是集中兵力首先打败日军,报珍珠港之仇呢?还是执行先打德国的“欧洲第一”战略呢?日本不宣而战使太平洋舰队被毁,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美利坚民族的自尊心,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公众对日本法西斯的愤慨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对德意法西斯的仇恨。事发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新政期间,为克服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实践,掀起了自20世纪初以来的第二次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高潮。本文从历史背景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