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泰]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先秦]庄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先秦]荀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  相似文献   

2.
3.
名家论阅读     
《中文自修》2008,(7):F00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有三剑,谓心到、口到,限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漏涌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二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相似文献   

4.
5.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6.
读书百宜录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  相似文献   

7.
“读书不求甚解”,是东晋以五柳先生为别号的陶渊明的自况、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他的洒脱与颠狂.其实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8.
名家话读书     
《高中生》2013,(7):18-19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处;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  相似文献   

9.
晋代文学家、诗人陶渊明41岁时弃官还乡。有个少年向他讨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旁,问:“你看这禾苗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少年蹲下身去,目不转睛看了半天,傻气地回答:“没有长啊!”  相似文献   

10.
论读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读书     
我们常听人说"开卷有益",而大哲学家培根认为,不同的书对读者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书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他在这篇短文里精彩地论述了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读好书呢?  相似文献   

12.
论读书     
李俊峰 《考试周刊》2009,(52):220-2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书读好,要对读书有兴趣,就必须先读书;只有在读书的活动中才能产生兴趣,并不是先有兴趣而后读书.  相似文献   

13.
晋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句中的"不求甚解"显然不同于现在常指的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那么,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课本注释为"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课堂上经过师生合作探究,大家一致赞成这个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读书     
众所周知,冰心因喜欢阅读,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大家也知道,读的书再多,十有八九是成不了“冰心”,而是当了教师、建筑设计师、电脑软件设计师、园艺师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我们在故事中体味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能闻到与平常生活不一样的气息,会让我们的谈吐很睿智,举止有修养。此外,书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可以让我们快活地笑,或者严肃地思考…… 所以,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流泪的阅读》《读书》和《论读书》这三篇文章,都是难得的美文,内容都与“读书的感悟”有关,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名家学派的哲学思维,对古代文体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先秦名辩与古代文体之间探究事物的角度,体现了相同的认知论;而文学作品体例风格之同异的认识和研究,又与名家学派辩证的同异观相通;名家学者所提倡的名实观,也正与古代文体学“因文立体”的思路不谋而合。名家学派思想以其逻辑性与思辨性为古代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对事物的认知与研究的方法,二者具有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7.
论读书     
周国平 《阅读与鉴赏》2006,(10):24-25,69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2010,(2):14-14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相似文献   

19.
品读着《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出的“读书十大人物”的故事,感受着他们2005年不同的读书历程,领悟着他们“读书是一种民族信仰、读书很苦很累但那是上坡路、读书是一种快乐的欲望”等读书感言,骄傲着他们开辟的“营造书香校园”“朝阳读书计划”“无庸读书赏艺会”等新型  相似文献   

20.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闲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