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泪的中文     
ABC很好,就是不知道长江、黄河;XYZ很好,就是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史记》《左传》——  相似文献   

2.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相似文献   

3.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4.
<正>江西省文艺学会古典文学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高等学校古典文学研究会一九九五年年会以文天祥爱国思想及其创作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赣文化研究,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等议题作了分析探讨。 一、文天祥研究:1995年是文天祥赣州起兵抗元(1275年)720周年,又值抗战胜利50周年,因之,深入研究文天祥的思想与创作,追溯华夏儿女爱国传统的历史渊源、历史发展意义深远。代表们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作了发掘: 1、以文天祥为标帜探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化特征及其在古典文学中的表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爱国志士,他们崇高的爱国思想、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是我国人民的精神长城,激励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向上、拼搏进取。无数革命先烈、有志之士正是吟唱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壮志饥誓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壮丽诗句而走向战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因此,“修我精神长城”,弘扬光大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不仅于振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十分必要,而且唯其如此,才能加强古典文学研究教学的深度力度,发挥体现它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文天祥“气节观”的形成及内涵表现。文天祥是中华气节之上的杰出代?  相似文献   

5.
校长杨辑光:对学生进行气节教育很有必要文天祥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作为一个诗人,其造诣远在李、杜之下。但他被后人万世敬仰,称为“千古一人”,主要是因为他的气节。人生在世,气节非常重要。在外表现于人的形象,在内表现为人的品德。讲气节的人...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在“忠义节烈之气较胜”的扬邦,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与当地的忠臣义士、平民百姓一起共同保卫城市、捍卫气节。汇辑清代以来扬州地方文献,按扬州城保卫战、殉节扬州乡官士民录、纪念史可法宏大叙事依次叙录,在端本澄源的同时,揭橥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崇高道德形象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有这么几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语文》高四册)几乎所有注本都释“如”为“往”。可我们仔细一想,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天祥已经“至高邮”,“行城子河”,“至海陵”了,怎么又往高邮附近的“高沙”去呢?“文天祥脱险行程示意图”(课本第274页)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天祥是“至海陵”后直接往“海安”去的。是不是示意图有误?  相似文献   

8.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对史可法的一番话,共53字,文末作者还特意说“狱中语”乃其宗老(左光斗之女婿)“亲得之于史公”,明其无欺。查《明史》左、史之传,均无记载,倒是钱钟书先生经过考证,发现左光斗的“狱中语”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可法《忠正集》中...  相似文献   

9.
我问你答     
1.《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 , 。(上海)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两句诗是: , 。 (吉林长春)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广西)4.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的诗文和为人行事、为官行政中表现出的人格气节、浩然正气,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我们将之凝炼升华为“文山精神”。文山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成为一代代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今天,充分挖掘、梳理和吸纳、宏扬文山精神中的思想资源,提升康政道德水准,唱响廉洁从政的正气歌,对于廉政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的借...  相似文献   

11.
青春的放弃     
回望苍穹,凝视茫茫历史长河;太史公放弃虚浮的自尊,苦心撰写着《史记》;嵇康放弃高贵的荣耀,高奏一曲激荡人心的《广陵散》;李太白放弃御用文人的生活,终成五岳寻仙不辞远的不羁“诗仙”;文天祥放弃高贵的生命,但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巨人们为了精神的高贵而“放弃’,而放弃愈显其精神的高贵。  相似文献   

12.
《宋史》在官修的正史中是一部芜杂疏漏,史实颇多谬误的史书,《宋史》中的《文天祥传》也不例外。明吉水胡广说:“《宋史·文天祥传》简略失实,盖后来史臣为当时忌讳,多所删削,又事间有抵牾。”胡广因此根据《宋史·文天祥传》和元刘岳申《文天祥传》,参考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等著作,重写了一篇《文丞相传》,订正《宋史·文天祥传》的一些错误。如《宋史》误王积翁为王绩翁,又如《宋史》称文天祥是吉州吉水人,胡  相似文献   

13.
我向来爱看史书,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是 略带传说味道的历史小说。在读过的历史小说中, 最心仪的莫过于《白门柳》了。我为小说那行云流水 似的清雅细腻的文笔所流溢出的秦淮旧院、市井风 情所陶醉,更为那文章中所描写的史可法等英雄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气节所感 动。 《白门柳》是广东作家刘斯奋先生花费了十余 年时间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 奖,它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 部,描写了明朝覆灭前夕,江南地区文人组织“复 社”诸生对抗外敌的不同态度,叙述了洪承畴、钱谦 …  相似文献   

14.
古代气节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道德精神。今天,认真研究一下“气节”,对于我们弘扬传统美德,对于我国在WTO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气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所独有的概念,它的形成过程体现出它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气节”中的“节”字,本源于竹节。据《说文·竹部》记载:“节,竹约也。”“节”字初创时其  相似文献   

15.
赵庭 《今日中学生》2007,(10):17-17
警句者,“诗文中语意新颖、警策动人的句子”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诗歌中,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警句,我们可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诸如: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也许,人们在提到这些警句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 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诗是: 京市海淀区) (北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 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 独有的枪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 句诗是:_,。(吉林长春)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 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广西自治区) 4.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广西北海) 5.杜甫在《春望》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 痛,表现他爱国、眷家…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编选了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选得好,删节的也好。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层次、结构和语言也都保持了原文的特色而不露斧削痕迹。怎样认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极端腐朽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把国家推到了灭亡的绝境。早在1260年,就是文天祥出使前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定都  相似文献   

18.
正气是指正直高尚的气节和清正廉洁的作风。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决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能否讲正气,决定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着执政党能否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崇尚正气,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代的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能做到这“三不能”,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震环宇,昭后世的伟业。宋代的文天祥留下一首《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  相似文献   

19.
文天祥从《易传》与《中庸》中领悟法天而健行不息之奥旨,施之体用,达于内圣外王之圆满。王夫之责文天祥与伯颜议和为“洵忠而过”,是由于民族与文化意识之感受不同的求全责备。文天祥尽忠事国之志气,始终一贯,足以不朽。  相似文献   

20.
<正> 偶读《文山先生全集》及《宋史》本传,觉有关文天祥生平的记叙,《宋史》及各家所载,或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故仅就《文山集》中提到的有关文天祥的名和字、生卒年月、及第年龄和籍贯等,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因为都是些零碎的感想,故谓之“拾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