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传统利己主义者披上新潮外衣后的改良形式。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受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影响,“精致利己主义者”俨然已经成为高校存在的较普遍现象。但其不符合新时代“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多维路径入手,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来杜绝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  相似文献   

2.
急剧变革的时代,迫切需要对集体主义价值观重新审视,并对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透析。因此,构建大学生以社会责任观为导向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传承、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相碰撞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晏几道,宋小令词代表人物,因一部《小山词》而翘登北宋文坛,与其父并称为大小晏。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7年,已有300余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成效。晏几道的文学成就不无例外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研究者或以阶段性总结来概括研究成果,或从文本、艺术手法、体裁演变等角度进行分析,或以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美学等理论介入研究晏几道思想发展、情感转变、人生选择等。其狷者人生研究以孔子的狷人格分析为基础,从其文学成就和有所不为的处世态度方面来探析晏几道的个性和词作,从而呈现晏几道丰富立体的狷者人生。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者”字结构不能做后置定语。所谓的后置定语,其用法一是充当同位语,一是在表示大范围与小范围的关系中属小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分析,发现作者流露出浓郁的“怨恨者心态”。结合时代大背景,探讨其小说主人公产生怨恨的原因,揭示“怨恨者心态”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韵补正》将吴械《韵补》的韵字分为10类.关于分类标准,顾炎武没有言明.文章认为其中“不合者”类之韵字是顾氏不认同或不符合《韵补》成书宗旨之韵字.顾氏判定吴棫补的古音为“不合者”的原因有四:一是不符合通转关系;二是古音应同今音;三是意错韵例和无韵强韵;四是古今音义皆同.顾氏不认同的韵字是由前三个原因造成的,第四个...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学生所面临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修技以成才,为企业所用,为立业奠基,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的价值观与企业诚实敬业、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的价值观相违背,顶岗实习时因为不能适应离职或被迫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者"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也较复杂。弄清某些专著中的"者"字的用法,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古文阅读都非常有价值。本文列举了当前《古代汉语》教材对"者"的词类划分的不同观点,并对《孟子》一书中的"者"字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探究,认为"者"在《孟子》中主要可以用作特殊的指示代词,也可以用作语助词和语气词。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案件报道从本质上讲,是为传达司法正义。但与每一件重大冤案错案相伴的,几乎都有媒体的"连带"失实报道。案件报道为何会"连带"失实,如何规避?本文从内因外因分析原因,并提出审慎、专业和严守操作规程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波伏娃《第二性》中他者的概念分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俄亥俄,温斯堡》"虔诚"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地位。本文认为故事中的女性凯瑟琳·本特利和路易丝·本特利处于被动、附属地位,具有他者性,虽然她们努力寻求两性平等沟通和对话,但都在男权家长杰西·本特利的压制变成失去爱和沟通能力的畸人。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反对"自我的同一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进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的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5.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6.
电影《通天塔》从四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示了隔阂主题下的多种"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终贯穿其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着男性社会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构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沟通的隔阂,迎来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正确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往往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了“我”如何与“他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出了跨文化传播应从主体性过渡到主体间性,进而过渡到“互惠性理解”,从而真正处理好“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界定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关系,离不开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一老问题的探讨。教育理论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理念层次的教育理论和操作层次的教育理论,它们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不同,但都围绕教育实践来展开运作。教育实践的逻辑具有很大的非确定性,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者要主动向教育实践者靠近,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平行伙伴而非纵向从属。  相似文献   

20.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