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阵地,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文章以"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网络技术培训、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范围等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为了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如何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演变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涵义,总结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从"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角度加以探求,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培养出不仅能满足企业转向"互联网+"过程中所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商人才,完成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重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与素质要求。本文重点分析的互联网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变的策略,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结合"慕课""微课"和"互联网+移动设备"的新型学习模式结构设计,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等教学设计。从而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两方面都产生影响的微文化时代,也将高校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转变到将微载体等社交媒体工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上来。改变日益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获得巨大成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原则达到进一步落实。利用学生们喜闻乐道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的有效性和时代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微文化"成为高中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但其运用还尚未成熟,存在教师和学生对"微文化"普遍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微文化"能否与高中思政教育紧密衔接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微文化"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常态下推动"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和科技变革的融合,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互联网+智能制造"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力物力等资源匮乏,企业转型动力不足等等,都影响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究其如何发展的有效策略,完善建设体系,推动企业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只有紧追"互联网+"才能有新的未来走向,"互联网+"的技术力量和影响力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仍待拓宽。因此,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新的发展,具体路径有四:"互联网+国粹武术"以武术精髓为依托创建民族体育品牌;"互联网+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本土教育体系;"互联网+民族旅游"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环境、运动体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政府职能"在国家发展民族文化战略总体基础上以合作求发展谋利益,解决民族体育文化与企业对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冲击,在"互联网+"背景下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文章以微信平台为载体,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0.
小微企业可称之为微小、小型企业,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体户,实力远不及大型企业,需要资金时也会有很大的"难言之隐"。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瓶颈"有所缓解,具有更多资金筹措的"橄榄枝"。本文以小微企业为视角,分析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融资情况与改进措施,从而帮助其他小微企业实现自身突破。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背景下榜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中提升和塑造自我,可以促进"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但"互联网+"背景下的榜样教育也面临着教育效果弱化、滞后性增加、吸引力降低等困境.为此,应顺势而为,建立"互联网+榜样教育"实践模式;理性甄别,榜样选取应更趋科学合理;破旧立新,以创造性思维突破榜样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这一概念便顺势而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优势,积极转变工作理念,调整与创新工作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以"互联网+"的时代视角出发,分别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分别对高职英语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进入常态发展后,各行业正进行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信息和知识的变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互联网+"战略内涵出发,从体制、管理方式、构建方向和模式等方面,对互联网思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的背景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其与体育产业结合的现实基础,认为"互联网+"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强粘性大规模潜在用户成就产业渠道优势,小众需求外显与汇聚促进体育产品长尾供给,大数据预测与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价值,平台与融合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多维整合发展.分析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体育产业主体、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解构.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必须做到:1)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体育产业发展;2)产品为王:推动传统体育业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强体育产业存量生态;3)运营升级:推动体育互联网化、企业联盟,优化体育产业商业生态;4)模式创新:搭建产业平台,践行跨界优势,做强体育产业融合生态.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深入旅游业的现实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定制化、散客化、休闲化、品质化与智能化等特征,对新时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通过分析了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成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实际梳理出了人才需求的特点,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个层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成才的能力培养思路。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物理专业教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高校物理专业教学现状(存在的发展性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旨在为高校物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已成为热点。在军事院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有其时代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驱动下所形成的全新业态,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各个传统领域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发展机会,并推动传统领域的优化升级.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有助于推动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革新,但由于其涉及到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在阐述问题归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对高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专科学校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教学方式要及时做出改革与创新,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特征,其次分析了目前专科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专科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具体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