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江西南昌。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是新潮社发起成立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带领新潮社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北京五四学生运动最重要的主力军。还以《新潮》为阵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斗争,对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潮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与地位与罗家伦的贡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一直以来被赋予多种阐释,其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作为二种主流意识存在并不断被强化着。事实上,五四运动“反帝”的概念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为人们接受的,其间历经瞿秋白、毛泽东等众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不断阐释并最终在毛泽东那里得以确立且广为传播和使用,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4.
对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的评价,关涉"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五四"评价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产生了以毛泽东与胡适为代表的两种"五四"评价观。近30年来,一些自由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针对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提出了种种不同见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的"五四"讲话,继承、维护、发扬了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代表了"五四"评价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对于正确评价"五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  相似文献   

6.
《新潮》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1919年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杂志。新潮杂志的编辑策略包括:树立明确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用白话文进行创作,文学体裁多样;具有批评和革新精神,宣传西方新思潮;引领时代潮流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罗久芳  李菁 《教师博览》2007,(12):20-21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名人,三十一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十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8.
提起“早恋”这个词,广大的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无不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有人甚至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都存在“早恋”现象。可是对于什么是“早恋”这个根本性问题,绝大多数人似乎觉得它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在大部分关于“早恋”的文章中,根本就不提什么是“早恋”,就算有极少数对“早恋”进行界定的,也各说各话,互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因此,对“早恋”这一熟悉却又很陌生的概念做一番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澄清各种有关早恋的观点,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早恋。一、“早恋”是一个本土概念在欧美国家,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9.
1918年的"五·二一"大请愿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和预演,也是中国学生的第一次游行请愿运动。这次请愿中成立的学生爱国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爱国会后因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青年学生国家观的转变和关怀政治的现实诉求而改名为学生救国会,并在五四运动的前夕通过开办国民杂志社、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召集北大"五三晚会"等一系列现实活动,为五四示威游行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0.
邵建 《学习之友》2013,(1):46-47
1919年“五四”那天,是《新青年》广场民主的第一次上演。那天的高潮不在天安门,不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而是在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据当时在现场的北大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回忆:章宗祥和一个日本人躲在一个小房间里,  相似文献   

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  相似文献   

12.
青年,一般指年龄为14—35周岁的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青年阶段,此时的他们,懵懂而热情,对"青年"二字的感悟还比较浅薄。正是这样一群青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之际,学习到八年级上册历史"五四运动"一课。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基于史料实证意识用丰富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呈现了一段有前因后果的完整历史,加深学生对青年责任的领悟.  相似文献   

13.
<正>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一所知名初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其中一节历史课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位教师通过展示视频材料、学生演讲和教师的讲述等方式,还原了"五四运动"当天的现场,包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32名学生被捕等主要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的激情,也分析了这种激情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中说:“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三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  相似文献   

15.
侯春燕 《科学课》2010,(1):14-16
《声音的产生》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过程: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比作"洪水",他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流弊,主张对其进行必要的"疏导"。蔡元培极力推动发展科学事业,但对当时运动中占主流的科学主义却持有异议;他倡导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但主张对西方文化的引介要全面;他是解构经学意识形态的倡始者,但却不是简单地否定旧文化;他始终把文化发展当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主张在救亡与启蒙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洪水论"蕴含着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体现了一位成熟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30年1930年代"国难"危机的背景下,民国政府的教育也遇到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普遍的就业困难,其次表现为青年人在思想和信仰方面的困惑与彷徨.而教育界在192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各种政治势力都试图动员大学和青年学生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潮就是这一状况的集中反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冯峰 《历史教学》2007,(12):41-44
1930年1930年代"国难"危机的背景下,民国政府的教育也遇到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普遍的就业困难,其次表现为青年人在思想和信仰方面的困惑与彷徨.而教育界在192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各种政治势力都试图动员大学和青年学生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潮就是这一状况的集中反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各高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游行队伍首先开到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表示抗议,随即他们转向东单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火烧赵家楼”。后来,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许多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暴力面前,伴随着感慨、反思、总结、哀婉,—个启蒙的,属于知识者的年代,惭惭消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