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2.
《雷雨》描写的是以周朴园为核心的发生在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悲剧。全面看待周朴园 ,剖析其性格特征 ,可以说 ,他是一个“正邪两赋”式的典型代表。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 ,根据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才能真正领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3.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全是假的吗──《雷雨》人物浅析康瑛学习曹禹先生的佳作《雷雨》时,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是: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种种怀念是否全是假的。虚伪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全文,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作者笔下,周朴园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吴亚平 《语文天地》2013,(13):22-23
四幕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从问世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吸引着广大读者和观众,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5.
杨惠琴 《文教资料》2012,(28):12-13,22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6.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7.
生活总是充满了矛盾,处于社会转型中期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生活更是矛盾重重。在创作《雷雨》时,曹禺先生从众多的社会矛盾中挑选了周朴园与鲁侍萍这对离别三十年的旧情人再度相逢为情节,摒弃了才子佳人、悲欢离  相似文献   

8.
在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的偶然重逢并相认,是非常精彩的场面。在这过程中,当周朴园确定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三十年前被赶出家门的侍萍之后,他便以自己一直保留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了,周朴园始终对当年梅小姐(鲁侍萍)住过的房间的摆设保持原样,并“珍藏”过去的那些旧物。由曹禺在《雷雨》中精心设置的这一典型细节而引发的“关于周朴园对梅小姐是否存在爱情,这种  相似文献   

10.
教材解读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1.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2.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体现了一定的复杂性。《教参》对周朴园形象曾作这样的归纳:它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代表,一个虚伪、奸诈、凶残的剥削者。这如果从形象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内涵(联系戏剧的积极主题)而言,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一、整体把握 《雷雨》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参附录了多篇解读《雷雨》的文章,有《作家本人谈《雷雨》》(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园》,刘艳、刘俊《曹禺剧作《雷雨》解读》等。  相似文献   

15.
在曹愚的代表作《雷雨》这部剧中,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是出于真诚,还是虚伪,历来评说不一,颇有争议。30年前,周朴园还是大少爷时,与侍萍相爱,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几年,生了两个孩子。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出于真诚的,是理想观念的男女情爱。那个时侯,周朴园生活在封建王朝处于腐朽、没落,行将灭亡的时期,社会改良变革,资产阶级民主斗争,此起彼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必然对周朴园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周朴园曾流学海外,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文明,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思想。那  相似文献   

16.
曹禺在《雷雨》中通过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这一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7.
曹禺先生的《雷雨》第二幕中的两个场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集中描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作为周朴园矛盾的两个对象,又恰恰是他三十年前的情人和亲生的儿子。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研究《雷雨》的文章中,我们更多的是对周朴园感情真伪的争论不休,却忽略了侍萍三十年后再次面对周朴园时感情的起伏跌宕,她的情感真是错综复杂,最后归于平淡,正应了苏东坡的那句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似文献   

19.
问世于三十年代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杰作。剧本以周、鲁两家各种巧合的血缘性爱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经”,以工人鲁大海与矿主周朴园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为“纬”,织成了一幅主副线交叉的舞台画面,深刻揭露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罪恶,并赋予它广泛的社会意义,反映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把每一个人都卷进了深潭之中,表现了各自特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周朴园和侍萍(即后来的鲁妈)是转动强烈的戏剧冲突齿轮的轴心人物,所有的纷至沓来的夫妇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主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