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教材中所讲的仿词(我们称之为传统仿词),是指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以达到一定修辞效果的一种辞格。它的基本形式是新仿词和被仿词同时出现,但有时被仿诃也可以不出现。它的类型有三:一是音同音近,如由“积极”仿出“鸡极鸭极”;二是语义相反,如由“大众化”仿出“小众  相似文献   

3.
陈宏宝 《学语文》2002,(5):23-23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第六大题第25题小题属“仿用”类型。所谓“仿用”,就是对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表达思路到词语的结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言虽深 ,理虽当 ,词不工者不成文。”可见 ,好的作文离不开文采。所谓为作文语言“美容” ,就是在作文时要善于遣词造句 ,善于美化润饰自己的语言 ,使之富于文采 ,为自己的作文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怎样为自己的作文语言“美容”呢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 ,多读名著佳作 ,涵咏吸纳丰富的词语。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写作者头脑中积贮的词语越多 ,使用时就能兵多将广 ,调遣自如 ,得心应手 ,从而挑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准确、简洁、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细致入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丰富词…  相似文献   

5.
仿拟,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幽默、诗文别出新意而故意仿照既成格式的一种语言形式。仿拟在形式上是“旧瓶装新酒”,仿拟方法一般有仿词、仿句、仿文几种。巧妙地运用仿拟,能匠心独运地突出人和事物的本质,给人—种似曾相识而又出人意料的感觉,令读者耳目一新。1.仿词:比照现成词语,临时巧妙地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一般分为:(1)反义连用: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临时仿造出意义相反的词语。如:①读者定会觉得这是一条“新闻”,其实却是一条“旧闻”。(2)近义类仿:以近义、同义的形式,临时仿造出意义相近的词语。如:②过去,不识字…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是一种“无理而妙”的语言。“无理”是从语辞表面讲,它往往冲破语法和逻辑(这里指形式逻辑)的规范。“妙”是从语义深层讲,它基于语境,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运用了“对顶”辞格的语句就是这样一种“无理而妙”的艺术语言。这种语句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两个意...  相似文献   

7.
所谓仿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说,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一、句子仿写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以内化运用,使学生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其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一)用具体的语言把重点词语表达清楚例如《捉迷藏》一课中,第3段的重点词语“全神贯注”,我先让学生思考,你从哪里看出李四光观察石头全神贯注的?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相似文献   

8.
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著名的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把它译成英文。一名同学将其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 ore,please go upstairs”。老师笑着说:“把你的句子再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笑声一片。同学们试着用各种方法翻译,总感到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上面的例子说明,语言存在差别,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词语变用”,又叫“词语移用”。这种把说明、描写甲事物的词“变用”来说明、描写乙事物,不仅能使词语的表情达意更为准确、贴切、形象,而且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新鲜感。因此,有人就把这种“变用”的词语称之为时髦语言,或者叫做“新名词”。其  相似文献   

10.
原来的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表演词语,就是把一个词用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最有趣的词就是“百万富翁”了,演的人有我、尹泓哲、保德江、戴瑞瞳……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词!  相似文献   

11.
语言运用的至高境界在于新颖、灵活、巧妙。有目的地制造语言错位 ,即是“盘活”语言、提升趣味、使人耳目一新的非常有效的一招。简单地说 ,所谓语言错位 ,就是有意识地让语言在特定情景中临时进行角色反串。语言错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正反错位例 1 如今的渤海早已被一些人吃成了一汪清水 ,那么 ,就干脆劳驾他们把黄海、东海、南海里的那些鱼虾的孙子孙女们一起捞上来吃掉算了。 (显然 ,作者并非真的主张把海里的小鱼小虾捞光吃尽 ,而是故意反话正说 ,对某些人不顾自然生态 ,不顾子孙利益的行为作了辛辣的嘲讽 ,达到了正面表述达不…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7,(1)
高考新要求GAORAOKINYAOQIU《考试大纲》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列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栏目下,属于“表达运用”的范畴,能力层级为D。它们的具体要求是些什么呢?大致来说,所谓选用句式,就是要求能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要求,选用恰当的、与意境和谐的句式。所谓仿用句式,就是要求能仿照所提供语句的句式特点(包括各句之间的内容关联的特点),新造一句或几句与这种特点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一、词语解析词语解析不是简单地解释词语,而是对每个造句用词都尽量把词的语素意义讲清楚,把词语解释得通俗易懂,并列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学生通过词语辨析,对造句用词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造句就有了把握。比如用“欢呼”一词造句,先给学生分析“欢”是。“高兴快乐”,“呼”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辨析词语时,巧妙地运用“替换比较”,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可以发展其语言,训练其思维,陶冶其情操。 一、通过“替换比较”,深入理解词义 课文中词语的用法之妙,学生往往一时难以把握。如果运用“替换比较”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有一段话: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向文本学表达上.因为“学语言的终极目的是表达”.表达是获得语言能力最直接、最现实的训练形式.以学习语文形式取向为本位的训练,紧扣“写的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侧重于对文本形式秘妙的探究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著名的古诗——“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把它译成英文。一名同学将其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老师笑着说:“把你的句子再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笑声一片。同学们试着用各种方法翻译,总感到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上面的例子说明,语言存在差别,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培养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低年级作文起步练习的重点是写好句子,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针对课文中好词语,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进行仿写练习。如:“又大又圆、又大又红”,学生可仿写出“又白又胖、又快又好”等。如果每学一课,学会一些词语,再仿写,就会积累很多的词语。2.培养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有了丰富的词汇,并不等于能写好句子。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句式,进行仿写句子的训练。如:“我一抬头就看见天”,学生能仿写出“爸爸一起床就去跑步”。又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花蜜”,学生能仿写出“猴子在山上跳来跳去找食物”等等…  相似文献   

18.
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人们出于对神灵、尊者的敬畏和对不吉不洁不雅事物的嫌恶等原因 ,把表达这类事物的词语当成必须避讳而不宜直言的 ,这就是语言禁忌。但人们在交际中又常要提及这些须要加以避讳的词语 ,于是就采用拐弯抹角、含蓄委婉的方式 ,换用比较隐晦却动听的词语加以曲折表述 ,语言学上把被避讳的词语称为“禁忌语” ,把用来替代禁忌语的词语称为“委婉语”。汉语中 ,涉及死亡、凶险事物、排泄、性和性器官、生理缺陷以及人格批评、否定评价等 ,有许多相应的委婉语。例如“死” ,有人曾列举出 1 30多条委婉语 :“牺牲、捐躯、…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语文教学训练的重点之一,就是词语训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呢?我们通常看到的方法是让学生查字典,并将字典上的解释抄下来,或是教师用抽象的语言给词语下定义,如“辛勤”就说是辛勤苦劳;“严肃”就是神情、气氛等使人敬畏。这种做法对理解词语抽象语言能力还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足不适刚的。学生即使把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真正理解了。 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与第一信号(即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挂起钩来的时候才有意义。基于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吴非 《现代语文》2006,(10):126-126
孔子曰:“言之无,行而不远。”这里的“”是指采,也就是语言变化,用语精美。“有采”又是高考语《考试说明》作“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特指作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释手法,句有意蕴”,进而达到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境界。语言能力是高考作各种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考查的主项。考生作如果做到“有采”,就能够显示化功底和写作才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