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但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做法。着重对《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作者“不宁静”原因、文眼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备受推崇,对其主题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其文本内涵的丰富为读者解读的多元提供了必要前提。依据文本细读的视角,寻绎本文的逻辑理路,笔者发现"自由"这一视角是解读《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有效视角。很多解读者都没有放过文章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而,依次解读出作者为何不宁静、寻找宁静、走出宁静。诚然,这句话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斟满诗情画意而传世。作品以其淡淡的喜与忧传达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寻求超脱而徘徊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诗情画意之间跳动着一颗不宁静的心。过去的研究着意于作品的艺术成就,而对这颗不宁静的心探讨颇少,因此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作品的结构,而且可以进一步透过作者这颗不宁静的心把握《荷塘月色》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7.
赞颂的仅仅是春色?——读朱自清《春》 你从《荷塘月色》的不宁静走来, 你从《那里走》的惘惘然走来, 你从《欧游杂记》的风光走来, 你从山乡水乡醉乡梦乡走来。  相似文献   

8.
对《荷塘月色》的解读,大部分是局限于外科手术层面上的剖解,少有能达到内在情绪上的感悟,从而也不可能触及到作者对和谐生命状态的那种隐喻,往往都不能够给以下三个问题比较完整的答复:一是作者“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了没有;二是文章开头和末尾都提到了妻子,这和文章立意有无关系;三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和前文的描写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从“和谐即美”这一角度来看《荷塘月色》,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不需要在文章之外辛辛苦苦地另寻佐证。一、和谐与不和谐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大家展示了一幅“幸福生活图”。墙外:满月的光,马…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读到封先勇先生写的《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一文,认为这篇文章对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成因分析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0.
钟亮 《语文天地》2012,(15):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12.
童海霞 《语文天地》2012,(17):33-3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蕴涵着作者丰厚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作者表达技巧的高超,如无平不陂的开篇技巧,细针密线式的描写手法,善于变换的描写角度,以景寓情的抒情方式等。一、开篇技巧——无平不陂由标题性质看,《荷塘月色》为写景散文即借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开头时,朱自清并没有急于描写"荷塘"之景,描述"月色"之色,却是先表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乍看之下,这岂不是跑题?其实不然,这正好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与独特之处,符  相似文献   

13.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15.
一、片言居要 《荷塘月色》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怎么样不宁静的呢?作者继续写道:“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一个“忽然”,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忽然想起”什么、而又“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叙写,正好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使然,也正好是“心理颇不宁静”的注脚。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荷塘月色》和《绿》,同样出自朱自清之手,都是写景抒情的游记佳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前者蕴藉、含蓄,后者则明快、热烈,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含蓄之作,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的时期。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幻想超脱社会现实,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篇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通过空泛议论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而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之中,是意在其中、不言而喻的。文章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为了含蓄地透出“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7.
郭廷杰 《现代语文》2007,(11):58-59
大约没有人怀疑,开首一句"这几天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美文的题眼。可以说,没有这个神秘的"颇不宁静",就不会有这一名篇佳作的问世。正是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才有了下文的求静而游荷塘,得静而赏月色,出静而回归现实。那么,作者究竟因何事而"不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一、开篇设疑,创设情境   教学&lt;荷塘月色&gt;,用简短的语言导入后,问: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认真地去看书,寻求答案.经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二、学习指要: 荷塘月色 (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其“揭全文之指”的语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篇首;那么,“后必顾之”是怎样“顾”的呢?试举述一、二,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对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众说纷纭,就下面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打上√号: 1、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