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是苏东坡的铁杆迷。在朱自清出生时,他那书生气十足的父亲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到灵感,给新生儿取名“自华”。据说“,朱自清”一名是他在上大学时自己改定的。那是因为当时家庭经济吃紧,他要以“清”字自励。“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也。中国的算命先生中确实有高手,朱自清一出生,就有算命的说他“五行缺火”;为此,朱小坡又给儿子取了个号,叫“实秋”;因为“秋”字带“火”,另有寓意“春华秋实”。有意思的是,梁实秋本名治华(与“自华”音近)。不知梁家如此取名,是否也出于同样的考虑。朱…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江都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F0002-F0002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相似文献   

5.
《中文自修》2005,(6):F002-F002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一直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中学任教,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曾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涎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相似文献   

6.
【名家档案】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华考入了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他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教师们的眼中,这个脸儿圆圆、身子  相似文献   

7.
张明香 《教师》2014,(19):55-55
正笔者对朱自清的散文《春》作了如下教学尝试: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美;在感悟中欣赏春天美;在体味中领会情感美。—、导入(多媒体显示)朱自清(1898—1949),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以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散文核心讲究"真",很少发议论,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白语美文的模范"。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散文《背影》。哪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朱自清。(出示课题《背影》——朱自清)生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时是现代,地是江苏扬州,作品有《荷塘月色》《春》《绿》,评价是民主战士、散文家、学者,还有诗人。师:很好。我们介绍作者要抓住哪些要素——生(齐):名、时、地、评、作。  相似文献   

10.
读现代文学研究的老前辈唐先生著《晦庵书话》,中有一章名“朱自清”。文中谈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优缺点是这样说的——……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到了《伦敦荣记》,所用几乎全是口语——圣陶先生说的知识分子的口语。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是讽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这是佩弦先生文字的魔力。不过我还有一点想法,我觉得低弦先生…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12.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3.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本名自华,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长在扬州。文学家、学者。1917年入北京大学。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13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抗战期间执教于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之一。一生著作二十余种,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文艺论集《诗言志辨》和《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17.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问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的笔名。”巴金笔名的由来@朱晓红  相似文献   

18.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19.
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范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很快,就有两个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甲:“我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乙:“我认为在这句里应读‘huā,”于是,我要求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乙:“这个字读‘huà’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岳中的山名‘华山’。五岳中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课文中的‘华山’在今安微省境内。像五岳中的‘华山’这样重要的地理概念怎么会出现字形与读音都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但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却是他的散文创作。他创作的散文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朱自清自幼少年老成,性格内向,在上学期间不大爱说话,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是九个孩子的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家庭重担和生活压力。在事业上,他积极进取。为了激励自己加倍努力,他改号“佩弦”,取《韩非子》“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意。在道德上,他严于律己,追求道德的完善。与同时代的青年作家相比,朱自清似乎更多几分卓然儒风。他没有郁达夫式的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