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浓于水,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魏晋士人们对母亲的爱表现得最为缠绵悱恻,也最为惊世骇俗。其主要有三种类型体现:以阮籍、王戎为代表的“唯情”派,以和峤、王祥为代表的“唯礼”派,以祖光禄、王长豫为代表的“唯性”派。  相似文献   

2.
所谓“唯关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善良挥洒生命的绿色使人类心灵复苏,于是善与恶之上辉煌着爱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需要改革的地方甚多,其中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为严重。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书本、课堂、老师为中心,唯卷面成绩作为衡量人才优劣的尺度。它的某些特点,如“唯书”、“唯师”、“唯分”、“封闭性”、“慢节奏”等等,在今天中国锐意改革,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愈益显示出其消极和落后的一面,禁锢求知者的心  相似文献   

4.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在中职班级管理中,要“责”字当先,“严”字把关,“爱”字引领,“智”字提升,“恒”字贯穿,唯此才能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6.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1,(4):F0003-F0003
学校围绕百年“勤朴”校训,以“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多元评价”为载体,创“大德育”办学特色,以“勤朴至真,大道唯爱”的精神育人,师生在“大德育”的教育征程中欢歌前行。  相似文献   

7.
“唯谓形容词”应该是只作谓语的形容词,但目前论著中论说的“唯谓形容词”都不“只作谓语”,其中一部分或为动词,或为语素,或为成语中的一部分,其余的虽说都是形容词,但却可以作中心语、作补语、作状语,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唯谓形容词。从目前已有资料来看,“唯谓形容词”的存在是大可怀疑的。  相似文献   

8.
周久志 《广西教育》2010,(1):36-36,44
教育家夏丐尊早就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爱生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什么有些教师在面对一群孩子的时候,却经常发出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笔者认为,要想让爱生成为教师职业的信心和力量,让教师的爱能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我们必须做到“有理、有情、有法、有度”,唯此“四有”方能化解“爱生的苦恼和困惑”,  相似文献   

9.
简评“唯科学主义”对当前教育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是近代西方社会的产物,而它的影响却波及全球,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20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社会性危机的出现和人本主义的全面反击,“唯科学主义”屡屡受挫并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但其影响之深决非短时内能够消除。教育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深受其害”。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在教育研究中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理论形态为圭臬,重技术轻原理,认为离开了实验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唯科学主义”在当前教育研究中残留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0.
与诗同行     
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世界。——题记爱诗,爱它“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惊喜;爱它“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爱它“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凄怨;爱它“北风江上寒”的落寞。孤寂的凤凰台上,李白以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道尽了他的哀思,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直是我心头的牵引,  相似文献   

11.
二月,又到了二月,似乎, 在这个充溢着鲜花和浪漫的月份里,不谈点情,不说点爱,总有点对不起这“唯爱独尊”的二月。有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这个剩男,剩女“肆意横行”的时代里,与其说是男女比例失衡了,  相似文献   

12.
服从与思考     
作家魏明伦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作家不以服从为天职。”作家的天职应是“思考”。说得好,对于唯上唯书的我,确是一个最好的鞭策。魏君此语,颇有现实性和战斗性,它是针对有人企图用过时的观点,强加于人,践踏“双百”方针,称霸文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而绝对不能“服从”的。中国热中于定调子的人,实在多乎哉,近些年杂文界不是也有人提出什么“新基调”吗?笔者对它有所“思考”,但恕不“服从”。  相似文献   

13.
“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等;从小的方面谈,可以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身边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就提倡“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富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爱心”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更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忠,无以谈孝;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责任,…  相似文献   

14.
马力文 《河北教育》2005,(21):11-12
中国有句俗语,“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文化十分丰富,它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关系定位。父母传统的“爱”文化中,“血缘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父母爱是对子女无条件的给予,中国父母讲奉献,父母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我;爱又不是施舍,父母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施与或收回他们的爱,他们是爱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16.
真实与趣味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我们要把它套用到写作上,也可以连带出一句:得乎趣者得文章.明代文人袁宏道曾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①大意是,作为人,最难得的就是趣味.为什么趣味这东西最难得?它就好像品山品水品花品女人一样,很难用一句话说得清楚,只有心心相印气韵相和才能心领神会才有高取向高情趣.比如说世界上有千万种花卉供人欣赏,有爱梅花的,有爱牡丹的,有爱玫瑰的,有爱合欢的,有爱鸡冠花的,有爱西番莲的,到底什么花最好看?袁宏道认为花中有光泽者为最佳,不管它是什么花.而女人呢?美不美关键在她的神态,高矮胖瘦黑白五官都在其次,最动人处在她心理惯性出的神情态度,这才是审美判断的唯一.  相似文献   

17.
辛菊珍 《湖南教育》2000,(15):24-25
长期以来 ,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常常失之偏颇 ,出现了以图尔干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唯正向功能说” ,自觉不自觉地将教育“功能”等同于“目的、期望” ;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人们对“准正向功能论”进行了反思 ,形成了以默顿和伊里奇为代表的“唯负向功能论”派。显然 ,“唯正向论”和“唯负向论”皆有其失之偏颇之处 ,但两者分别看到了两种相反功能的客观存在。既如此 ,我们就可以依据教育作用方向 ,将学校教育功能分成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判别正负向功能的标准是看教育的功能对其所在的社会存在或个体的发展是贡献性的还是损害…  相似文献   

18.
“爱V不V”句式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V不V”句式来源于部分“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这种两重复句原式的紧缩。原句式在语用层面上分布于三种不同的语境,从承载语义信息特点上看,它可以分化为A、B两种不同类型。“爱V不V”句式是由承载B类语义信息的原句式紧缩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殷代的甲骨卜辞中,有些“唯”字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它的意义不实在。还有一个“惠”字也常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其含义也比较空虚。关于这种“唯”与“惠”字,前人说法很多,唐兰先生认为这种“唯”与“惠”字都是语气词(唐兰《天壤阁甲骨文考释》三○至三四)。唐先生这种说法,已经被语言学界所承认。  相似文献   

20.
“人格力量”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化,它在无形中要影响周围的人,并受到外界的影响,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品质,另一方面是外化过程,也可称外在表现。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1.爱的情感。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爱祖国、爱事业、爱学生,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真正的师爱要包括①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②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采取“循循善诱”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③严格要求学生。④尊重信任学生。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