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相似文献   

2.
<正>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  相似文献   

3.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④。淮左名都⑤,竹西佳处⑥,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⑦,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⑧,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⑨,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⑩  相似文献   

4.
<正>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相似文献   

5.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相似文献   

6.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7.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已被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为背诵篇目。此文已被许多教材选录。对词中“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中的“荠麦”一词注释大都为“荠菜和麦苗”即为合成词。如高教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等等。然而品读全词,此解疑云  相似文献   

8.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虁的代表作。扬州自隋朝开通运河以来,一直是万商云集,繁胜一时的名城.然而到宋室南渡,金人北来,昔日之繁华都市乃一变而为边境重镇.尤其是在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两次大举南侵,烧杀掳掠,一代名城惨遭洗劫,元气顿丧,历时虽久,仍难  相似文献   

9.
闻新 《教学随笔》2014,(1):71-73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渡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相似文献   

10.
原文“淮左右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白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相似文献   

11.
利用词语表现出来的清冷的色调和凄清的含义,发思抒怀,是姜夔的《扬州慢》不可忽视的艺术特点。“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从对比中反映出扬州城的荒凉青苍的景色。“青青”,言于视觉。词人早已仰慕的扬州城,想象中,该是何其繁华,商贾云集,珠帘十里,飞红流彩。可是,当词人置入现时的境地,展目四顾的时候,却惊诧了:遍地的荠菜和野麦,长得青葱苍郁,充塞眼帘的净是野趣!视觉的感观,引起心理的反应,苍凉的景色,导致思绪的悲凉。  相似文献   

12.
这里要说的文学风格是偏重于语言形式及行文方式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艺术特色,这为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在重视根据内容和体裁考虑教学方式的同时,有必要探讨文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两首诗歌。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相似文献   

13.
宋词用典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现,驱遣自如,不见痕迹;用事而不为事所用,委曲深致,言简意赅。姜夔便是用典的高手,下面以《扬州慢》为例,作简要分析。1.序①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维扬即为扬州,《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人截取“维  相似文献   

14.
"废池荞木,荠麦青青,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心中的古扬州因诗的描绘而凄清了千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心中的感慨因词的抒发而悲凉了千年。柳永将心中伤感化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把自己的理想化成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普通人也会有的情感因诗意的表达而深刻、美丽,让人难忘。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白月光     
盛夏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老家的田垄上徘徊踟蹰。天上飘着淡淡的云,轻笼月色。明月梅花一梦,像是一块乳白色的麦饼,仿佛被露水洗过,浑身上下透露着忧郁的气息。久之,云开雾散,一轮圆月宛若银盘,周围的星辰都黯然失色。泻下满身霜雪,轻歌曼舞,荠麦青青。四顾萧条,寒水自碧。若许年前,还是"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吧?哦,...  相似文献   

16.
早春时节,春风初暖,春水初软,田埂地头、溪边河畔的荠菜们受到鼓舞,抖去冬日的倦意勃然而起,与返青的麦苗共同奏响春的旋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清香,我那蛰伏许久的心儿也被撩得雀跃起来,迫不及待地直奔原野。  相似文献   

17.
一、走近作者,揣摩作品思想感情一般地说,教一首词之前,我们总要反复诵读教材,希望对词作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体会。这样做应该说是对的,但从钻研的角度来讲,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没有搞清词作者在怎样情况下写出这首词,就无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尽管你读词百遍,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例如姜夔的《扬州慢》,词前小序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所见所闻,更说明了“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样,读起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就方便多了。原来作者当时的思想显然是想通过扬州的昔盛今衰来抒发自…  相似文献   

18.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自谱的调名,虽然是调名,但它是“因歌而造名”,这首词描写的是扬州被毁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扬州慢”。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词前的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揭示了主旨。在序中,词人通过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战后扬州的沧桑,使人仿佛耳闻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扬州昔盛今衰的景象。戍角悲吟,感受到《黍离》之悲。而在词中,作者更进“春风十里”取之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一步通过对比描写,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抒发不如”。《赠别》其一)写的是当年扬州十里长街的繁(了…  相似文献   

19.
<正>《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把"悲"字  相似文献   

20.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