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杨凤娟 《现代语文》2003,(12):27-27
大家知道熏精彩生动的描写是写活人物的关键。可是,要想让笔下的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仅学会各种描写技法是不够的,还得掌握一些颇具个性的写人技法。一、激化矛盾巧组材。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常随着时间、环境或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不妨巧妙地在文中展示诸多矛盾性材料,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着力描写其特有的思想、品质、行为、语言等熏凸显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闻听郑屠为非作歹,就“等洒家去打死那厮”,见义勇为、急躁鲁莽的性格呼之欲出;但放走金老后,一向暴躁的他竟在店门口“…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一生多舛,遭遇悲惨,饱经磨难。《兵车行》是杜甫写出的第一首直接为人民说话的诗,是其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现实生活转折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杜甫《兵车行》赏论李炎唐代社会至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堪称封建社会的盛世,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以媲美。这与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尚能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但是,及至天宝年间(742—755),他作了三十年的太平皇帝,眼看社会富...  相似文献   

5.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在许多诗作中深刻揭露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兵车行》作为反百战思想的代表作 ,通过对悲壮的送别场面的描绘 ,表达了对战争的无比痛恨 ,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反映了作者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啊!它正是“诗圣”杜甫融入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后,蘸着泪水写成的千古名篇《兵车行》!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李基隆早年励精图治,使唐代社会至开元年间达到鼎盛的局面,但是到天宝年间,却由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一变而成了一个糊涂荒淫的天子。他在对外关系上改变了唐初与边疆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合同为一家”的和睦共处的政策,扩张开边,穷兵黩武,发动不义战争,这就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也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其中最突出的是伐石堡和征南诏。天宝十载(751)四月,伐南诏,大败,唐军死者6万多人。奸相杨国忠掩盖败状,又招  相似文献   

8.
9.
杜甫的诗作堪称事的诗史,又堪称情的寄托。《兵车行》不仅生动再现了天宝十年朝廷强行征兵的一幕,而且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诗中既有恢宏的场面、悲壮的镜头,更有无声的谴责、无言的批判。不仅写到征兵之时妻离子散的个人悲剧,而且想到征兵之后家破人亡的社会悲剧。不仅表达了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更表达了对穷兵黩武的谴责、统治阶级的警策。可谓伤时之作、哀民之章。  相似文献   

10.
神女峰历来被视为女子不嫁二男、贞节的象征,在当代诗歌舒婷的《神女峰》中,却劝导世人要面对现实,尊重人性,不能盲目追求所谓忠贞的爱情道德观,狠狠砸碎了桎梏妇女几千年的精神枷锁,本文将从古诗词中找寻几千年来诗人们企图追寻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健康的人性的足迹,分析舒婷《神女峰》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汪亮 《语文天地》2012,(12):45-46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  相似文献   

12.
李强 《语文天地》2012,(23):45-47
从《诗经·国风》中的《式微》、《击鼓》、《扬之水》、《陟岵》、《东山》到汉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光》,以战争和兵役徭役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为主题的诗作很多,但像《兵车行》这首借鉴汉魏乐府体裁截取生活片断,以点面结合和简略地叙事记言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作并不多见,而且,先以记事铺叙,渲染氛围,再以记言直抒胸臆的脍炙人口之作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兵车行》,以其悲壮的场景、悲惨的自诉等情景将诗中那冲天的悲愤、动地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一、悲壮的场景《兵车行》一开始就以浓墨重彩铺染的雄  相似文献   

14.
<正>《前赤壁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被历代文人视为千古绝唱之作,认为它是宋代文赋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人唐庚(与苏轼有生活交集,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说:"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①可见此文甫就,便名冠天下。关于该文的主题思想,我们常见的说法是:文  相似文献   

15.
16.
年近八旬的我,自研究杜诗以来,逐渐将现代文学概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熔铸一处,用以进行阅读,经过无数反复,繁中求简,深入浅出,摸索出以下几条要则。 一、“知人论世”与“典型意境”这是两条读诗艺术原则,不托空言,力求实用。理论是个宝,可开人心窍,并得以逐渐提高。 二、读诗先求“意根”即事件发生之根,意思产生之源。“种瓜得瓜”。瓜子中早已具根藤枝叶花果之势,瓜子即意根。诗句不能脱离意根。杜甫《春望》,意根在题,即“春天的失望。”司马光解首联:“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以及“烽火连三月,  相似文献   

17.
18.
他,“四肢健全,最终却沦为乞丐,就是因为人们的同情吗?就是因为给他的那几十元钱吗?换作你,会因此而去做一名乞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说,同情无罪,同情非无情。他,住在一个连电灯也没有的山区,穿着“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背着“那个似乎已绝迹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他的生活是何等的窘迫啊!饿了,他会拿起别人扔掉的饭菜吃,而过着幸福生活的你,即使再饿,会吃吗?不会!困了,他会枕着麻袋,躺在地上,睡在街头。受到教育的你,即使再困,会这么做吗?不会!醒了,他会因堆满盒子的几十元钱而惊讶不已,几百元都不觉稀奇的你,会吃惊吗?不会!如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庄子《人间世》一篇的层层浅析,反映庄子主张“无己”、“无用”之用的处世之道并提出对这一处世之道的辨证看法,同时认为人们辨证地运用它以受益。  相似文献   

20.
《故乡》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诸多说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为“隔膜说”,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谈了对《故乡》主题思想的看法,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 第二种为“农民问题说”,严家炎、许钦文、张传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