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少玉 《教育文汇》2013,(18):34-35
真善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其中求知识之“真”是前提,求道德之“善”是灵魂,求艺术之“美”是手段。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真善美,让真善美时时充斥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西方历史哲学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乔金霞 《辅导员》2010,(12):18-19
“历史是一条线,地理是一个面。”这是前人的学习经验。其实历史不仅有时间之“线”,它也有地理之“面”,人物之“点”,系统之“体”。因此,历史教学须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恰当,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还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但是,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建立引智“绿色通道” “太湖明珠”无锡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无锡自古物产丰富,富庶江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风光具山水之胜.共河湖之美,兼人工之巧。20世纪以来.无锡更以工商业闻名于世.素有“小上海“之称。  相似文献   

7.
史义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提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进而指出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本文还认为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并认为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悉,是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前瞻,其内涵蕴藏内在辩证逻辑。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与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与内”的世界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与利”的中国担当以及“危与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个辩证维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屈原“离骚”本义应该是“出离愤怒”,而不是其它。“出离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哀民生之多艰”和自己拥有“明于治乱”之才而不得施展。透视屈原之死及其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失。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屈原应该定位于“伟大的诗人”,不应该定位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0.
发现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对于“发现”一词,《现代汉语小词典》这样解释: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纵观历史,历史的车轮在“发现”中前行,历史的书页在“发现”中翻动;放眼人生,人生的精彩离不开“发现”之花的装点,离不开“发现”之水的浇灌。发现,是历史之河中永远跃动的一个音符,是人生之途中亮丽夺目的风景……发现,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蒋敏 《江西教育》2023,(15):32-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听惯听熟了这样的语言:“这是奴隶社会”、“那是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正义之战”、“那是非正义之战”;“这是民族英雄”、“那是卖国贼”……历史教学的确应该使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具有鲜明、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必须具有“质”的认识。这样,当然要求教师教学时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诸如上述那样的“定性”式的判断。事实上在对任何历史入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和归纳的时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对于史实作出周密的分析和综合,这就离不开对史实进行“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历史虚无主义出于否定党史、歪曲国史,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良苦用心”,打着“还原历史”、“重构历史”之旗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历史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因此,迫切需要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理论利器,旗帜鲜明地批判其反党反社会主义之本质,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历史研究中有一个“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 ,有关于此 ,梁启超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学者 ,是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之人 ;术者 ,是取学者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之人。”这里的学 ,即为求真 ;术 ,即为致用。在历史学的范围里 ,两者分别指“探求真理 ,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和“利用历史探究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求之真是相对稳定的 ,求真也并非中学历史教师之主要职责 ,而对当前历史研究所提供的历史文本在一定范围内的致用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进一步说 ,是通过知识的认知达到培养能力、塑造精神的目的 ,而对这…  相似文献   

16.
中外古代史对历史研究自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历史研究处在自发、盲目、感触性阶段,“历史哲学”一改历史研究之积习,拨向共同规律性的历史探究,刷新历史研究之风尚,研究历史的目的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编撰的手法改变了,史学精神抖擞了,史学的价值增加了。“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规律探究,从浩瀚的史事中提炼出原理或原则。在“历史哲学”指导下,历史学致力于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中外古代史著对历史研究自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历史研究处在自发、盲目、感触性阶段,“历史哲学”一改历史研究之积习,拨向共同规律性的历史探究,刷新历史研究之风尚,研究历史的目的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编撰的手法改变了,史学精神抖擞了,史学的价值增加了。“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规律探究,从浩瀚的史事中提炼出原理或原则。在“历史哲学”指导下,历史学致力于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于2009年成立。“唐”、“秦”二字,一应教育局“以领衔人姓名冠名”之要求(“唐秦”为“唐琴”之谐音),二因团队成员均为历史教师之缘故(秦、唐乃中国历史上强大、繁荣的朝代)。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来自全市各高中。作为优秀的中青年历史教师,他们对教材如数家珍,对解题驾轻就熟,不再有初上讲台的焦虑。应对高考、获取高分早已不成问题,对他们来说,回归历史教育的本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政治伦理两个价值维度就是“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但他对时政的批判总的理论维度是“伦理的”批判,而不是“社会的”批判,也就是说是“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武器的批判”。结合当时的时代课题,拉长历史的焦距,瞻望以后历史的发展,对“经世致用”之学进行回溯与检讨,从历史的雏度进行重新估价和评判,我们发现“经世致用”之学正逐渐显露出其痼疾,往往“致用”而不能真正“经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