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村合作运动是南京政府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为整合乡村而强制推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其起始于江浙两省,然在自上而下进行中,因其与基层的政治体制变革紧密相系,过多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导致合作社为乡村政权"内卷化"现象所侵蚀,"变异"为地主富农豪绅的牟利工具.大异于政府的"拯救乡村"、"救济农民"之旨趣.此事例揭示乡村自治和自组织能力的养成只应依靠农民和村落社会自身,而非政府单独的"行政杠杆"强制力量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2.
乡村合作运动是南京政府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为整合乡村而强制推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其起始于江浙两省,然在自上而下进行中,因其与基层的政治体制变革紧密相连,过多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导致合作社为乡村政权“内卷化”现象所侵蚀,“变异”为地主富农豪绅的牟利工具。大异于政府的“拯救乡村”,“救济农民”之旨趣。此事例揭示:乡村自治和自组织能力的养成只应依靠农民和村落社会自身,而非政府单独的“行政杠杆”强制力量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变革引发了乡村社会各方面的革新,对乡村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学记录,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社会书写保存了这个重要时代的乡村记忆。这一书写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描摹了当时乡村、土地的复杂面貌,揭示了农民在时代潮流中精神灵魂的震荡与分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30年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不是二十年代合作运动的小规模简单积累,其兴起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笔者认为:西方合作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合作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是国民政府合作运动的理论来源、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乡村危机是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土地革命是迫使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客观原因、华洋义赈会和乡村建设运动采取的农村合作运动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组织基础.因此,农村合作运动在30年代迅速的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相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建设运动。中国的农村建设归于失败,而日本的农村建设却相对成功。对这种结果差异性原因的探讨应该摒弃简单的意识形态思维以及推理方式,探求运动发生的过程机制,还原制度约束下的社会行为选择,揭示制度运行与变迁的政治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北疆地区的哈萨克族多以游牧为主,而生活在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从事半农半牧或完全农业生产的较多,他们大多集中于乡村中。以伊犁地区乡村中的哈萨克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犁哈萨克族乡村民主改革运动过程的叙述和评价,来反映20世纪50年代新疆社会改革运动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乡村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国家权力扩张的过程也即是"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过程,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导致自身的腐败和革命的发生。文章试图通过20世纪30-40年代国家权力对闽中乡村社会控制的加强为个案来说明国家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全面崩溃的经济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健全扫盲教育制度、推行弹性的扫盲机制等措施,在整个50年代,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凸现了重视对农村干部和妇女的教育、采取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整个运动过程非均衡发展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露茜 《学科教育》2014,(2):120-128
生活适应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出现的旨在中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实践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课程改革是其核心环节——“伊利诺伊中等学校课程计划”与巴特克里中学的“基本生活”计划是其最为著名的两项改革措施。它强调“社会效率”,强调“中等教育要满足青少适应生活之需求”,是进步主义运动中“效率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重要表现;最终实现了美国中学的大众化,完成了中学运动;是美国教育史上“知识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经济收入、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以20世纪30年代的四川乡村小学教师而言,其经济收入菲薄,福利待遇低下,职业岗位得不到保障,社会声望不及塾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的社会形象和从教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国民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由于农村社会利益分化、控制类型分化、群体分化、人们思想观念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分化。分化了的和正在分化的农村社会组织在整体上呈现出发展程度低、多元化、长期共存和功能上等特征。分析这些,有助于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转型期的整合功能,更好地整合农村社会,使其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非理性主义思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发生着双重影响。应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挑战,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一思潮的理论特征及其在中国发生影响的社会土壤,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国家权力的下沉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有限的国家能力的制约下,地方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地方士绅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以地方士绅及相关的机构为中介连接起国家和地方社会,双方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双轨政治”的僵化,官、绅、民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并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道德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道德社会环境的具体对策.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道德问题原因,提出从完善制度的公正性、推进社会文化认同、发挥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优化舆论监督环境等途径入手,帮助处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国人建立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正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的变革与调整影响着每一位农村居民.乡村医生作为农村社会有机的一员,他们身上亦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他们是农村差序格局中的精英,居于农村社会分层的中高层.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村居民的异质性凸显,农村社会分层不断调整.这一时期乡村医生的社会地位已不若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地位,这深刻影响着乡村医生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们肩负着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和新时期农村医改密切相关.把握他们的角色变迁,对于推进新时期农村医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