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素质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观,应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以个体的自我完善为崇高的教育目标,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数学教学中加强“人本”意识的渗透,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1“人本”意识的渗透体现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接受性、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发展,以学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社会属性较为健全的学习主体。在成人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专业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的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学习技能的教育相统一,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了自主学习“四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吴凌飞 《天津教育》2023,(4):113-114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应试已然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新时代的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培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响应教育理念的号召,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而产生的创新性教学策略在各个学科中都得到了落实,历史学科也不例外。“问题意识培养”这一教育方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意识”培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一种疑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深入思考与探究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找出答案。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引领初中历史教学的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数学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追求共同发展,构造一个师生同乐的和谐数学课堂氛围.一、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数学课堂气氛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必须对数学教学原则进行研究、改革和创新,以人为本,从应试教学向素质  相似文献   

6.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本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胡剑 《中学理科》2006,(11):5-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科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一堂丰富多彩的、参与度较高的学习课堂。体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真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就需要和体育学科本身的教育特点、体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上一堂具有吸引力的课,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莫芬 《中学文科》2009,(9):68-69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了“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体验意识,并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意识,不断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新教材及高一年级学生特点,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辩论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简要解释笔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卢前丽 《现代语文》2010,(3):121-122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渐入人心,教学应该因学生的学而教,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积极改进教学,已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展开。然而,在作文教学这块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上,仍然充斥着太多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从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出发,创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意识,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应该是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提问教学中就表现为:自主设疑、合作答疑、探究拓疑,变学生“被动思考”为“主动求索”。由此,有效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求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收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作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和谐共振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合作、主体创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师生互动、平等交往、和谐发展,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教学效益,提倡主体参与,追求和谐共振。和谐共振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如下图:图1和谐共振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和谐共振教学模式,是按照教学模式的诸要素的整合而形成“共振”的教学效果来命名的。它反映了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追求师生互动、追求教学合拍、追求学科互补、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效果。一、教学…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确实缺少一种使学生利用课本和读本来指导自己学习的手段 ,缺少一个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环境 ,缺少一个使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当今教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这已成为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在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习和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建构主义教学的特点建构主义教…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新课堂改革的核心。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原来由教师“要我参与”转换为“我要参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与能力,个性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