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2.
《梅溪词》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史达祖其人 南宋史达祖的《梅溪词》,当时评价很高。张镃认为:“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梅溪词序》)。姜夔也称许他的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引姜夔《梅溪词序》)。陈造甚至认为,史梅溪与高竹屋的作品,“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若唐诸公亦未及也”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渊源颇为深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朝鲜之始,中国与朝鲜的先民之间就有着非常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到了统一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有了猛进的发展。《新罗殊异传》就是在魏晋志怪小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并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的传奇小说《游仙窟》和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双女坟》为中心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影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志怪小说对朝鲜新罗统一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趣”与“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术语。《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旨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邯郸步也。”可见,“趣”不仅是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也是鉴赏者的审美标准和需求。钟嵘《诗品》云:“诗有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可见,“味”,不仅指作品的审美内蕴、也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感觉。欣赏者只有通过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即对作品反复体验、玩味、联想,…  相似文献   

5.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6.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7.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8.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9.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顷读某刊所载《阴幼遇的〈韵府群玉〉》一文,一开头即引《辞源》“阴韵”条记云:“宋淳祐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为平水韵,也称阴韵”。其实,《辞源》的这种说法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并不足为据。即以“平水韵”的“平水”作何解来说,  相似文献   

11.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满腔热情地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社会图画。其核心就是“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能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但在这段描述中有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商榷,那就是“鸡豚狗彘之畜”该如何阐释?特别是该句中“豚”与“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2.
近见有人写《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列举洪仁玕《諠谕读书士子》中“岂必拘拘于八股六韵”和《论道才智》中“专以八股六韵徒事清谈”两语为证。作者认为,这里的“六韵”即“六经”。其实,这是出于误解。按“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所谓八股,是指文中有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段落。“六韵”是指科学考试中的诗体,又叫试贴,一般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两字,并指定其中一字为  相似文献   

13.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4.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010年12月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截止”与“截至”因经常被混淆而名列其中。有鉴如此,就有辨析二者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5.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6.
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根据反切原理首创“系联法”以考求《广韵》的声韵类。在系联的过程中创制了各种条例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切语借用”“切语偶疏”即为其中的两条。然而据此所得结论却有值得重新审视之处。本文通过周遍性的选例,对比参照与之相隔不远的韵书《集韵》,旨在考订此两条例的得失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根据反切原理首创“系联法”以考求《广韵》的声韵类。在系联的过程中创制了各种条例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切语借用”“切语偶疏”即为其中的两条。然而据此所得结论却有值得重新审视之处。本文通过周遍性的选例,对比参照与之相隔不远的韵书《集韵》,旨在考订此两条例的得失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19.
古“箦”与“笮”,其为物之大类同,而为用异。为其大类同也,故其音相近:箦,侧革切,庄母麦韻字,上古韵归锡部;笮,侧伯切,庄母陌韻字,上古韻归铎部。两字双声,韻亦邻近。为其用异:箦用于床,笮用于屋,故又不相混。至于“箦”“笮”之与簟、席,古者制异、用异,声韻亦了不相涉,截然为二。今之为字、辞书者,混淆不清,洵属疎失。《辞海》(修订本)竹部: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礼记·檀弓上》:“华而(耳完),大夫之箦与?”亦泛指  相似文献   

20.
谈到散文写作,人们常用“散文贵有眼”这样的话以概括散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文眼”一词,查《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以及《佩文韵府》等书,均未见收此条目。人们的通说,是以晋人陆机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