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儿童隐私意识的发展阶段 儿童的隐私,反映了儿童与其交往对象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稍大一些,如六七岁左右,就开始在人际交往中建构起自己的隐私,体验到秘密所带来的神奇的分隔力。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隐私,有了一些关于隐私的神秘体验,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隐私。如他们会说:“不告诉你我昨天晚上尿床了,因为这是我的秘密。”儿童的隐私意识主要来自于儿童和世界的互动,不仅包括和人的互动,也包括与物的互动。孩子的隐私意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唐若水 《教师博览》2004,(12):20-20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仅是成人的事,而与孩子,特别是幼儿并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幼儿其实也有他们的隐私,成人对其理应尊重和保护——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时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人”。故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挖苦、打击。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7,(10)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幼儿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幼儿也有隐私,理应给予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映雪儿 《父母必读》2014,(11):142-144
只有当孩子知道了感恩,他才可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加拿大生活的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加拿大人不但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懂得感恩,而且身体力行,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感恩的好品质。让我们分享关于感恩节的几个小故事吧。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大人们似乎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随意逗弄孩子,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喜欢、愿意,假如是个男孩子,是不是还有被大人扯下裤子逗乐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6.
张真芬 《家庭教育》2007,(7X):38-38
炎热的夏天是蚊虫肆虐的季节,幼儿体温较成人高,皮肤又比较细嫩,是蚊虫袭击的对象。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判断防蚊液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尽量少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思之 《家长》2014,(2):53-54
“我真的很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他们总把我的心事和秘密当作笑料。”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与自己无所不谈,却不懂得替孩子保守秘密,甚至还居高临下地认为孩子的秘密很可笑,常常把它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相似文献   

8.
杨迪 《家庭教育》2011,(3):32-33
焦虑的妈妈VS郁闷的孩子 子豪从小就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对他既疼爱又严厉。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提醒子豪:“子豪,吃饭不能一只手,要把两只手放在桌上吃饭。”做功课的时候,妈妈又会批评子豪:“你看你,做作业磨磨蹭蹭的,在想什么啊?这个字写得真难看,重写。”  相似文献   

9.
做父母的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还对我有什么秘密。自然,我们借空就翻翻孩子的床头、抽屉、书包,了解一下学习;查查日记、信件,聆听电话,掌握一下最近的心里动态及其交往。岂不料,我们的“直白”令他们窒息、厌烦、紧张、对抗,他们更加藏着掖着:他们写两本日记,给抽屉加把锁,变个法与同学来往,依然坚守自己的秘密阵地。难道这些所谓的“隐私”真的是不可动的“奶酪”吗?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越熟知越好,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清楚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把握引导孩子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做为教师,有时对孩子的情况“装糊涂”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应臀女 《顽皮娃娃》2006,(10):I0005-I0006
商场景回放 在进行了集中安静活动并布置了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后,我请小朋友静、齐、快地回到桌子边,准备画画了。已是大班的孩子对这点要求已能很好地遵守了。可当大家都安静下来,小组长去拿画笔时,唐家鑫猛地站起来,跑出去了。“家鑫,你干什么,回来!”我喊得比较响,他愣了一下,回来了。“你已是大班的小朋友了,应该知道怎样守规则!好了,赶快坐好吧。”我转换口气并请他坐好,接着就开始组织活动。因为是画意愿画,我开始时并没想到拿黑板演示,可小朋友对要表现的主题并不理解,于是我请佳佳去把黑板拿进来,我在黑板上演示了一下。孩子们开始作画了,我巡视着,来到家鑫身边,见他还没动笔,我就问:“家鑫你还没想好呀?”“其实,应老师,我刚才是要去帮你拿黑板的。”家鑫有些委屈地说。“是吗?对不起,老师应该问清楚。你能跟老师说,老师很开心,现在好好画画好吗?”我非常内疚,家鑫觉得解释清楚了也就非常轻松地作画了。  相似文献   

12.
不止一位家长找到我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自己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他们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这样的家长,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的人因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后,竟千方百计地去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一些内容当做  相似文献   

13.
在加拿大,上学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加拿大的教育指导思想并非分数,而是鼓励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人人都要体现自我价值。敢于改变世界、敢于创造新的事物,而非墨守成规。  相似文献   

14.
孩子们有隐私吗?爸爸妈妈们为获取孩子的隐私是不是常常和孩子斗智斗勇?孩子们怎样看待父母的这些行为呢?让我们来听听孩子的真实感受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我还是一名幼师学生的时候.老师问:“什么才是对幼儿的尊重?”我不假思索地说:“尊重就是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就是……”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我确信自己懂得如何尊重幼儿了。带着对幼教工作美好的幢憬以及又寸孩子的满腔热情.我走进了教工幼儿园,工作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刘仲华 《教育》2007,(4S):53-54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侯瑞荣 《山东教育》2004,(33):26-26
一提到“任性”,大多数成人就认为是小孩不听大人的话,和大人对着干,其原因归结为家长对孩子太娇惯、太迁就,给孩子太多的爱所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幼儿本身的感受和需要,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决定的,往往会有些不合情理,作为成人既不可以唯命是从,也不可以断然否定,即使要让孩子知道必须怎样做不许怎样做,也应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在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问题的背后饱含着幼儿丰富的情感。成人不能仅仅提供知识,更要体验幼儿的情感和需求。  相似文献   

19.
尊重孩子     
元旦前一天,我到教室去上课.刚进教室,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双手送来一份贺年卡,满脸虔诚地说:"老师,新年快乐!"我扫了一眼,淡淡地说:"谢谢."随手放在讲桌上,孩子默默地走开了.那一刻,我看到孩子的表情不像开始那么兴高采烈,可我忙于上课,也没深思.  相似文献   

20.
《家教指南》2007,(7):32-33
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