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金·奥尼尔有多部作品对母子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他笔下的母子关系大多是畸形的,母子亲情关系中却总渗透着情欲之爱,由于违背伦理和道德,结果母子都不可避免的遭受悲剧命运的残酷惩罚。对母爱的向往和追求却使奥尼尔在最后一部作品中塑造了《月照不幸人》中乔茜这一角色,她与男主人公吉米超脱了情欲之爱,显现出了母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在于尘世之爱的缺失,他在正确处理尘世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关系的过程中跨出了知识悲剧的泥淖;但他还必须克服尘世之爱中所潜藏的悲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才能最终完成对知识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物欲横流的的大潮中,电影《山楂树之恋》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实际上是人们对往昔耶个纯真年代中纯粹感情的一点怀旧,一点感慨。舍弃了物欲情欲本身,干净的不是爱情本身,是人对爱情的想象,对纯粹爱情的向往。静秋本身是一种诗意化的存在,作为一个清纯的理想存存,反衬了现实中人们“爱”的无节制,实际上她不懂爱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发表后在获奖与批评史上的不同命运,从叙事时间入手,借鉴现代民族国家关于个人、家、国关系的理论,发现曾令儿在25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由个人之爱向国家之爱、人类之爱升华的宏大之路。与此相对,钟雨用全部情感和灵魂发出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从而实现了个人之爱。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关羽、西门庆、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情欲观有着内在的分野,一个是无欲的圣人,一个是纵欲无度的淫滥之徒,另一个则是“意淫”的情痴。三人情欲观的不同显示了三个时代及三部作品的作者不同的情欲取向,尤其是对欲望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9.
对<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文中"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的句读,一般处理为"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来看待.如果换个角度来分析,却可以把这个语句理解为两个问句,即:"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照此处理,这个语句非但不是倒装句,其语义和语义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技巧圆熟的作品.书中塑造了几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陆离斑驳的情爱故事,其中最可歌可泣的是陶玉甫和李漱芳超越肉体、唯情至上的精神、灵魂之爱;而另一个女性形象李浣芳形象的设置具有功能性、符号性,其意义在于佐证、强化陶李之爱.  相似文献   

11.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周晓春 《文教资料》2009,(16):22-24
<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充满物欲与情欲的悲剧作品.本文试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分析爱碧这一形象,得出爱碧是<圣经>原型和古希腊神话原型的集中体现的结论,并指出,奥尼尔对"原型"的全方位应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纳撒尼尔·霍桑 (180 4- 186 4)与艾米莉·勃朗特 (1818- 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 :现实中 ,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 ,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 ,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 ;精神上 ,自然之爱独具魅力 ,虽死犹荣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 ,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石晓红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5-106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其惊世之作《简.爱》中赋予各种物体特定的意向,从而丰富了小说自身的情节,也渲染了女主人公简.爱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风貌。而其中的"火炉"及"炉火"在作品中的不同寓意身份让主人公简.爱在坎坷的人生及爱情旅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渲染了不同阶段简.爱对人对事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同时证明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可行性以及两种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一文中"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的句读,一般处理为"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来看待。如果换个角度来分析,却可以把这个语句理解为两个问句,即:"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照此处理,这个语句非但不是倒装句,其语义和语义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18.
情欲是个体的本能体现,但在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基本原则的理学束缚下,两宋社会的男女不可能直接表露自身的情欲,情欲受到压抑有时会曲折隐微地表现出来.人鬼之恋便是一种绝好的方式,宋代民间故事集成大书——《夷坚志》就记录了数十则这样的故事。在阅读时,我们又注意到,由于作者为了达到劝惩和教化世人的目的,常有意识地压抑这种情欲,因而在这些故事中,人鬼之恋往往以悲剧告终。  相似文献   

19.
泰州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古代的泰州学者们十分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尊身、保身。他们还从人性层面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层面对其身本思想进行阐述与论证。泰州儒学肯定人的情欲,但同时也主张节制不合理的情欲,尤其反对恶欲。泰州儒学还倡导公欲,主张义利统一,要求人们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义利统一,做到“知本”“知止”。  相似文献   

20.
论古希腊男人与少男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人与少男之爱是古希腊同性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含义是指成年男子对少年男子精神上的爱慕。在古希腊,它兴盛于公元前6至前4世纪,流行在贵族阶级和富有公民中间。在男人与少男之爱风行的过程中,古希腊社会发展起一套爱者与被爱者的行为规范。与现代意义的同性恋不同,古希腊的同性恋者在爱慕少男的时候,一般不排斥异性恋,主动与被动是古希腊世界性行为的基本对立形式。古希腊妇女的低下地位尤其是女性公民与公共领域的隔绝、古希腊人对美和智慧的追求,是男人与少男之爱得以在古希腊社会长期盛行的原因。这种同性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并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具有教育的功能,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也为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爱的学说创造了条件。但是,男人与少男之爱的流行对古希腊男女两性的关系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