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钠的吸收光谱实验的主要困难在于钠光源发光时能吸收白光中相应发射频率的钠原子少。如果有足够多的钠原子处于低能级,它就能吸收白光中相应频率的光子而产生能级跃迁,这时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中黄光的位置出现暗线,这就是要观察的吸收光谱。因此,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提供足  相似文献   

2.
最近高考复习时 ,有这样一个填充题 :高压钠灯发出的是———光谱 ,结果全班几乎是“全军覆没” ,所有答案都填为吸收光谱 ,正确答案应是连续光谱 ,究其原因 ,只因为同学们对课本中曾提到与钠蒸气相关的吸收光谱有一个肤浅的印象。仅靠机械性记忆 ,根本没有弄清其中的原理。本文就关于钠蒸气吸收光谱、钠灯的原理及钠灯中的钠蒸气的光谱作一个简单明了的阐述。一、钠蒸气吸收光谱形成的装置及其原理(1)介绍一个比较实用且易观察钠的吸收光谱的装置如图 (1)将分光镜、两根瓷管、酒精灯 (最好用酒精喷灯 )、小电珠 (额定电压为 6V左右 )的位…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教材中指出,强白光通过钠气(使食盐受热分解产生钠气)然后用分光镜观察,就能看到钠原子的吸收光谱。关于这个实验,在一些专业期刊上,介绍过不少同志的实验经验,但在教学中重复这些实验,不一定都能成功。问题在那里呢?怎样才能稳定可靠地观察呢。多年实践,我们感到做好这个实验,应注意两点:要有一个合理的光路;白光通过的钠气要有足够的浓度。现将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介绍如下: S:强光源。可用功率较大的,汽车上用的低压照明灯泡。 L:焦距约15厘米的凸透镜。 M:酒精灯(将食盐溶于酒精)。  相似文献   

4.
最近高考复习时,有这样一个填充题:高压钠灯发出的是——光谱,结果全班几乎是“全军覆没”,所有答案都填为吸收光谱,正确答案应是连续光谱,究其原因,只因为同学们对课本中曾提到与钠蒸气相关的吸收光谱有一个肤浅的印象。仅靠机械性记忆,根本没有弄清其中的原理。本文就关于钠蒸气吸收光谱、钠灯的原理及钠灯中的钠蒸气的光谱作一个简单明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钠与氧气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47页的内容,该实验概念错误,现象模糊,在产物方面也难以界定。笔者现对其进行如下分析。一、原实验不足1.实验概念之误。教材由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改为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我们知道,钠是在敞开的空间里燃烧,不能这样简单地默认是钠与氧气反应。教材编写者在这里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研究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时,教材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在1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滴入几滴酚酞,再投入1小块钠,观察实验现象.能观察到的现象有: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走,熔成闪亮的小球,使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这些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并生成了碱和气体,但是这个实验却不能证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相似文献   

7.
用共振及共振吸收知识,对钠的吸收光谱产生的内部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一、实验原理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1节"研究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产物"这个实验时,课本上所设计的实验内容是: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浮在水面四处游走,熔成闪亮的小球,同时发出"嘶嘶"的声音,滴有酚酞的水变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以下事实:钠的密度比水小;它的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水发生剧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一化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一课中,[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示实验,教材采取将金属钠放置在石棉网上加热至钠融成球状时,将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对此,笔者认为不太妥当,金属钠放在空气中预热,首先会有一部分被氧化成白色的氧化钠,与本实验结果生成的氯化钠颜色一样,不能令学生信服;再者也是本实验的关键所在,要控制钠不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给金属钠预热时掌握加热火候,这是比较难操作的,如预热不够,氯气瓶扣得早了,反应不剧烈,钠不燃烧,只冒白烟。如预热过头,钠已在空气中燃烧,此时再扣氯气瓶,,虽可…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学》1998年第5期第14页刊登了《在氯气中燃烧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文,所提供的实验方法经反复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功率很低,其中有两点异议提出来商榷.第一、实验中的氯气不是干燥的,实验用的氯气应该是干燥的.而该文采用的简便装置制出的氯气很难是干燥的,(不加热时量也不太多),尽管用了一个干燥管但只作为反应容器,并没经过净化、干燥处理,其中可能会混有水蒸汽、氯化氢气体,这些物质的存在极可能会引发钠的燃烧,因钠与水、氯化氢极易反应并放热使钠燃烧,这可能就使该文认为能自燃的原因吧!第二、钠不加热是…  相似文献   

11.
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化学课本第63页上,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实验2——9)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它既能用来说明钠或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2007年1月第2版)高一化学教科书上钠与水的反应演示实验用了两套装置,一套用于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另一套用于收集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按教科书上的装置和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时,有两个方面明显不足:①将可以一次完成的实验分割为两次做,  相似文献   

1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自来水中的有害元素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水样处理后加入基体改进剂,测定水中有害元素痕量铅.实验优化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条件.重点讨论了铅的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以及基体改进剂的选用对铅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磷酸二氢盐、钯盐为基体改进剂可提高灰化温度,消除样品中的钙、镁、钠等复杂基体的干扰,相对标准偏差为2.23%,回收率为94.0%-102.0%,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纳米金颗粒生长和凝聚过程由于高温加热和反应速度快,难以利用常规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和监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胶体金以及氯化钠(NaCl)诱导纳米金颗粒凝聚为研究体系,通过自行搭建的光纤光谱仪系统对纳米金颗粒高温合成和凝聚过程中的吸收光谱进行实时监测,并用透射电镜(T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实时吸收光谱不仅可以用来表征金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而且把纳米金颗粒微观状态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出来。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胶体纳米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监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2003版)第五章第四节关于“Na 与 Cl_2反应生成 NaCl”的演示实验中,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置于石棉网上的小块金属钠,待钠熔成球状后,再将盛有 Cl_2的集气瓶倒扣在 Na 的上方,从而使其发生反应。此操作具有不妥之处:①钠在加热时易生成钠的氧化物,其颜色与 NaCl 的颜色类似,影响实验现象观察及结果的判断;②难以控制加热时间。时间过短,Cl_2倒扣在 Na 上时只能看见其冒烟而不见燃烧;加热时间过长,钠就会燃烧,此时将 Cl_2瓶倒扣在其上时不能充分说明钠是在 Cl_2中燃烧;③Cl_2是有毒气体,此操作污染环境;④氯气的收集和氯气与钠反应实验是分别操作的,给实验带来不便。为了克服上述实验不足,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太阳为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为反应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制备了蓝色和红色纳米银溶胶,比较了两种不同颜色纳米银溶胶形成过程的UV-Vis吸收光谱;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研究了荧光素和两种颜色纳米银溶胶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纳米银的加入使得荧光素的吸收峰红移,并使得荧光素荧光增强。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2003年版)第五章第四节中“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示实验,是用酒精灯加热置于石棉网上的小块钠熔成球状后,再将装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我认为这种操作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8.
按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28页钠的物理性质实验中,用镊子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因为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切开后,钠切面的银白色很快就变暗。学生不易观察到金属钠的真正色泽。  相似文献   

19.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内容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7页至48页,“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是: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教材第一册第37页关于碱金属的性质教学内容,是通过钠和钾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得出钾的失电子能力强于钠的结论一从而说明钾的还原性强于钠,验证了理论推导。但在这个实验中,钾与水的反应如不注意一些细节可能效果并不明显。如按照课本图2-15所示,烧杯中水量少、空气含量多,钾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