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凤岗教授曾指出:每位家长都来自儿童世界,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然而今天的生活充塞了家长的头脑,使家长在心理上保存的儿童天地越来越狭小,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人越来越不理解孩子;对自己童年所熟悉的一切,今天却变得生疏起来;新的世界、新的思想、新的情趣、新的生活习惯、新的社交需求等,代替了童年时期的一切。当然,家长们脱离了儿童世界,也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其实,家长要理解儿童,就必须走进儿  相似文献   

2.
吴凤岗教授曾指出:"每位家长都来自儿童世界,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然而,今天的生活充塞了家长的头脑,使家长在心理上保存的儿童天地越来越狭小,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人越来  相似文献   

3.
家长与孩子对快乐的理解差异越来越大,很少有孩子觉得自己正过,一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今天是他幸福人生的基础,让孩子快乐,是家长的职责。[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守望童年     
放羊、捉鱼、听蛙鸣、数星星、过家家……这是曾经的童年。电脑、电视、作业、游戏机、兴趣班……这是今天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打着"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成人以自己的思维、立场遮蔽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意图;过度的关照和不信任,造成了儿童的"被成人化"。处于成人文化场域浸染下的儿童,一切都少了几许天性和灵性,儿童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抹上了成人化的痕迹,原本"儿童化"  相似文献   

5.
王宝祥 《家庭教育》2007,(10S):32-33
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密。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往往赞不绝口.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成年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童年存在的社会条件不断受到侵蚀,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信息传播的泛化,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儿童文化的逐渐消失以及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评价的无形影响都是儿童成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渐行渐远的童年,尊重独特的生命价值,还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是我们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7.
童年生活给人的影响关键而深远,不少心理问题都能从中找出症结。宝宝日后是自卑忧郁还是乐观自信,和童年生活不无关系。家长们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有过于自卑的情结,这期我们就来谈谈孩子的自卑心理,以及如何帮孩子自幼就建立起积极自信的健康性格。  相似文献   

8.
家长与孩子对快乐的理解差异越来越大,很少有孩子觉得自己正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孩子有一个快乐的今天是他幸福人生的基础,让孩子快乐,是家长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小时侯,我贪玩而又喜好打闹,家长都批评我,说我太顽皮,简直不像女孩子。对这评价,我心里有一百个反对的理由。所以,那时,常常是大人一边数落,我就一边想:要是能多玩几天该多好;要是能少上几天学该多好;要是今天老师少布置一点作业该多好;你瞧那小狗小猫,它们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我要是它们该多好……童年时代的天空总是阴阴的,童年时代的心情总是烦烦的,童年时代做什么事总是受到那么多束缚,童年时代的我总是不经意地就招谁惹谁了。所以,我做作业就被动,我做不喜欢的事就懒散,我在家长面前当然就一天天的没面子了。那时候,我唯一感兴趣的事是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想:快点长大吧,长大了不就自由了吗?  相似文献   

10.
宋家林 《江苏教育》2022,(95):37-41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儿童视为“未成熟”“发展中”的需要被社会化的个体,进而得到了天真的儿童、天然本性的儿童、自然生长的儿童以及无意识的儿童等诸多有关“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人们的儿童观念及其教育实践无疑都受到传统童年研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童年研究的不足和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在批判和继承传统童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在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为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2.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3.
一道 《生活教育》2010,(5):66-68
闲来无事,浏览一位美国女作家的《童年的消失》,很是冒汗。意外发现",童年的消失"竟然还是个全球性问题,我以为只是我们自己的特色。借用一下"后现代"教授的眼镜看,这是个"现代性"很突出的表现,可惜我们的一些教授都忙着"越来越像商人"去了,自己的童年、童心、童话早被掩埋在沙尘暴里,风化了。  相似文献   

14.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是一条七彩的路,是一座闪亮的桥,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比起我们美好而愉快的童年生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笔下《童年》里主人公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  相似文献   

15.
童年幸福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一位诗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心灵。”为师者,  相似文献   

17.
黄明 《山东教育》2004,(10):54-55
童年是美丽的,特别是在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之后。那些纯真的行为,勤奋的纪录;那些率性的顽皮,抑或并无恶意的作剧……一切的一切,都同样会成为今天美好的记忆。不是我们在原谅童年,而是童年本就是这般模样。而今,我们每天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如同面对自己的童年。认识自身是为了善待别人,将心比心,我们能像宽待自己的童年一样对待眼前的孩子吗?本期我们编辑了四篇回忆童年的文章。在我们沉浸于童年的快乐时,是否也会反思今天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18.
下班以后,路过一家民办幼儿园.看到一个小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扑到妈妈的怀里,一边兴奋地大喊:"妈妈,今天我做的题都对了!我的本上全是勾!"小孩子一脸的骄傲,妈妈接下来一番夸奖. 我的心猛地一沉!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印证了0~6岁对一生的重要.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童年的变奏.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童年里无忧无虑地成长,快快乐乐地游戏,才是童年的本色.无数经验证明: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感到快乐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也会生活得比别人更快乐、更幸福.因此,我们坚决杜绝学前小学化.  相似文献   

19.
马双 《华章》2010,(34)
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风格的作家,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童年生活经历,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园意识,归纳、提炼其作品中主题:用童心回望童年;以儿童视角关注成人世界和儿童形象的塑造;对家乡人民苦难的哀悼.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我在思考中国(儿童)的童年生态状况时,曾经指出当前的童年生态面临着根本性危机.并且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家长、教师们)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掉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育,不仅难以使儿童成才,甚至难以使儿童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