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2004年第7期有一篇文章《人生的偶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16岁的女孩上初二,学习下等,在一次期中考试前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数学考试的试卷,她几乎把那份试卷背了下来,而她的朋友只背了其中的一部分。结果是本来只能考30多分的她,竟然考了98分,全班第一,而她的朋友只考  相似文献   

2.
有个女同学,她虽然活泼好动,但是有个弱点——爱哭鼻子。就连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也会为之哭个没完没了。有一次,那是上学前班的时候,老师让她背诵课文,她只背了一半,另一半想不起来了。这时,她看到老师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同学们的几十双眼睛也都注视着她,她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老师说:“你会背就背,不会背就多读几遍。这样爱哭,还是好学生吗?”可是她仍然哭个不停,直到老师叫了另外一个同学,她才止住了哭声。还有一次是在姥姥家(那时她已上二年级了),她起床时发现时间不早了,就“哇”地大哭起来。姥姥急忙走了过来,对她说:“好  相似文献   

3.
出场宝宝:之之性别:女年龄:4岁叙述人:之之妈第一幕关键词好记性、爱诵读之之虽然才4岁,念起小诗来却丝毫不含糊。她总是喜欢在外婆旁边跳来跳去,嘴里还念念有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首小诗顺顺利利地念完了。之之总喜欢自己奖励一下自己,加一句:之之真聪明。这小孩子的确是好记性,一首诗你给她念上一两遍,她就能完完整整地背下来了。第二幕关键词不服输、不认错家里来了客人,可爱的之之总是焦点。她也不怕生,总喜欢唱唱歌、跳跳舞、背背诗。一次在家里背《绝句》,从“两个黄鹂鸣翠柳……”背到“一行白鹭”的时候,之之显然是忘了,就…  相似文献   

4.
爱的零重量     
农先安 《师道》2003,(6):44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且山路难行,空气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他走走停停,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眼前,就在他的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弟弟。”以此故事譬喻…  相似文献   

5.
枕头里的家     
女人经常出差。她背一个很大的双肩包,里面塞满换洗衣服、化妆品、牙膏牙刷、书籍……还有,那里面,总是塞着一个柔软轻便的枕头。有时女伴会笑她,她解释说,宾馆里的枕头,不合适呢。  相似文献   

6.
上午第二节课后,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到操场集合做广播体操,我作为班主任要亲临现场“坐镇”。正当我在学生面前巡视时,中队长张宁向我报告:“王老师,师雪洁在教室哭呢!”原来,第二节课上课时我叫师雪洁背课文,她背错了两个地方,当时我和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她认为大家都在耻笑她,所以就哭了。事实上,当时我们笑得都很随意,根本没有在意师雪洁的感受,谁知无意中伤害了一个孩子脆弱的心灵。师雪洁本来就胆小怕事,当时我让她站起来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几十双眼睛背书,她一定是鼓了很大的勇气的,背错了两个地方本来很正常,如果当…  相似文献   

7.
以为女儿是天才,是在女儿还不满两岁的时候,当时她学语之快,口齿之清,面部稚情之丰富,确有超凡之处。于是,我突发奇想,决意着力培植。这年暑假,我放弃手头上所有事情,整天与她呆在一起,教她背古诗。果真不负苦心,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居然背熟了30余首古诗。同事们不信,便考她。事毕,他们不得不惊叹:好一个神童。 发现女儿神童的光芒在逐渐消逝,那是女儿三岁以后的事情。我发觉她在很多方面不太愿意顺从大人的意思。教她背诗,她也不像往日那般乖巧,总是显出一种不耐烦的样子,往往要吼她几句,甚至要在她的屁股上拍两下,她才在极委屈的情态下,勉勉强强地把诗读完。更让人气恼的,原来能够熟背的那些诗,她竟然忘得不见踪影。玩积木,耍布娃娃,在纸上涂涂画画,似乎什么事情她都有兴趣,但又没有哪一件事能够引起她的专注。看来,女儿原是平常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前些天央视某个谈话节目邀请了一个武汉大学四年级学生做嘉宾。她叫王颖,据说她可以把《红楼梦》背出来。在大一的时候她在武大开了一个红楼梦论坛,引起了轰动,甚至连中文系博士生都去听她的讲座……她说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妈妈把唐诗宋词当摇篮曲,牙牙学语之时已经开始背诵,久而久之,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现在她已经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9.
街灯下     
一街灯亮了,马路上静寂地流淌着人和车辆。人群里走着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孩子看上去挺沉,她的肩上还背一个上班用的大包。看来她是刚下了班,又去幼儿园接  相似文献   

10.
《读者》2004年第7期有一篇文章《人生的偶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16岁的女孩上初二,学习下等,在一次期中考试前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数学考试的试卷,她几乎把那份试卷背了下来,而她的朋友只背了其中的一部分。她考了98分,而她的朋友只考了70多分。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只有老师表扬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  相似文献   

11.
初三那年,有一位女老师代我们语文老师上一堂课。那一天,她讲的是《诗经·蒹葭》。在她的引导下,许多同学用很短的时间就背了下来。她拿着名单,叫到了我的名字。有人笑出声来。我想,老师应该明白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了。不会背。我说,声音不大但底气十足。这样的回答从初一后半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内容是“抢救伤员”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疏忽,出现了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组的情况。当轮到这个男生背女生跑时,中断了练习,只听那男生一声喊:“老师,我不背,她是女的。”随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整个就乱了套。面对这个意外情况,我大喝道:“同学之间有什么男女可分的,这是在上课,不要扰乱纪律,快背。”面对我的训斥,那个男同学很不情愿地背起了女同学。下课后,我把那个男同学叫到办公室进行了批评教育,那个男同学虽然口头上接受了批评,但走出办公室的时候,看得出来,他好像很不服气的样子。我知道,这是一次不成功…  相似文献   

13.
陈莉丽  王云建 《教育》2006,(9):51-53
歌里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妈妈到底有多好?有这样一位母亲,背着两个女儿上学,一个4年,一个9年,整整13年,她就用自己的背履行着作为一名母亲的职责,从无怨言。这位母亲叫郭青梅,她的两个女儿叫王燕、王芮。请随本刊记者一行走近这位奇特的母亲和她特殊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和爸爸在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中艰难地行走着。忽然,一个矮小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她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衣服,一条裙子已经褪了颜色,一双沾满泥土的胶鞋已经开了窗,有两个脚趾还偷偷地伸出头来。她背着一个背篓,里面装着一个十几斤重的大南瓜。黑乎乎的脸上渗着汗珠,仿佛刚从尘土中钻出来一样。她弓着背,拼命往前挤。  相似文献   

15.
正她是我的同学。她与我一同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竞赛。赛前,我们一起挥洒汗水,努力做准备。我们每天都斗志高昂地背英语,睡前背,上厕所背,就是吃饭,嘴里还有饭粒,仍在念念有词地背诵。咬咬牙,这段充实繁忙的时间便过去了。比赛时,我们竭尽所能,紧张的一个半小时后,我们舒了口气。①公布成绩的日子悄然来临,正值周末,她来我家玩,我们输入网址,小心翼翼地点查询二字。结果已映入我们眼中———没有,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全都名落孙山了。  相似文献   

16.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木组有关的一屿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读准、凑通、读熟,然后再个人背、小组背、集体背。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气氛热烈。不难看出,“读会”成了训练的过程,“会背”成了训练的结果。细想之,不难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了吗?在今后的说话和作中会用吗?  相似文献   

17.
问号     
阿繁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子,总是垂着头,倘若有人和她说话,头更是深深地垂下去。她总是那样微弯着背,仿佛永远也直不起来。见过她的人都疑惑她的背上是否有一个魔鬼。遇见怜悯她的同学,阿繁总是眼神轻扫一下,便又埋头写起自己的卷子来。“他们这样说笑,  相似文献   

18.
学诗三得     
作者将自己近十年的习诗心得,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背诗的好处。背诗,就是与古今文人、名人、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人作超越时空的对话。其二,我是如何背诗的。记忆也要训练,长的背不了,先背短的,笨背、巧背、串背,再长的诗词也可以背下来了;在背诗中感觉自己慢慢进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其三,背诗的收获。背诗可以让人体会出诗词的韵味,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借用古人名篇创作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19.
红与白     
残阳将最后的余晖献给了一个即将逝去的永恒的日子。天,血红血红的。此刻,梅的心很痛。她站在窗口,抬起深埋的头,一抹残阳和着一段感奋而温馨的往事泻在她脸上。她明白:今天的窗口是寂寞的……那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星期天早晨。梅和往常一样早早地站在窗口背英语。忽然,她听到一声清脆的童音:“姐姐!”她四处张望,可是没人。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长相清秀的小男孩,白皙的脸庞上嵌着一对明亮乌黑的眸子,稀疏的头发略带金黄。不知是缘还是有意,一向惜时如命的梅却一改常态,和小男孩投机地聊了起来。在闲谈中得知小男孩九岁,按理是…  相似文献   

20.
星期六早晨,弟弟弟侦探事务所显得格外繁忙。最先敲门的是一个拄着拐杖、装束奇特的老太太。说她装束奇特,是因为她的背像弓一样弯,看上去是个七八十岁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