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作为原型超文本的《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空间形态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帆 《中学生英语》2023,(6):110-112
董伯韬的译作《纳博科夫诗集》,依据卡善选编的《诗选》汉译而来,完整地呈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思想,填补了国内纳博科夫诗歌译介的空白。译者在忠实诠释原作的基础上,重现了纳博科夫的诗学观念,为理解纳博科夫诗歌提供了窗口。该译作使得英文原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形态,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4.
《劳拉的原型》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未竟之作中,纳博科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实验创新,其文本结构、人物设定等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折射出来的这些不确定性,与纳博科夫独特的"真实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相互交错、多层嵌套的复杂文本结构,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非现实的"真实观"。对纳博科夫"真实观"的正确解读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又名《一位白人鳏夫的自白》,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纳博科夫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小说的结构,布局异常复杂,内旋形的结构十分独特,就像是一个螺旋构建的螺旋。另外作者还使用戏仿、巧合、作品中嵌入作品等手段,使小说在结构上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相互缠绕,但又螺旋展开,内旋发展,体现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性、虚构性和游戏性。在艺术创作中,纳博科夫坚信任何作品的独特性都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就是这种复杂而独特的结构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少有的超级原创性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异乎寻常的主题而颇遭非议,纳博科夫强调小说与“色情”无关.他在作品中寄寓了对童年的偏爱,揭露并鞭笞了人性中最坏的行为——“残酷”,从这两点上讲,《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其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几乎所有人都将《洛丽塔》归结为:中年男子兼"恋童癖"亨伯特迷恋上12岁的洛丽塔的畸形恋爱故事。然而,童年亨伯特痛失玩伴,成年后由于对童年玩伴的思念而使得这一创伤得以延续、加深,最终以死亡来结束这一肉身之痛,显然,亨伯特是出于对洛丽塔的爱才造成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9.
王娟 《海外英语》2011,(6):289-292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万曦 《文教资料》2008,(19):33-37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跨界"现象.在他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使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穿梭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回忆、文学与科学之间,正是由于文本在这些领域的自由跨越.才成就了<洛丽塔>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中国经典化过程伴随着汉译诟病,是因为局限于作品翻译和理解这位作家不足所致。实际上,纳博科夫无论用俄语还是英语书写小说,其后现代主义式叙述过程,或暗含着隐秘的俄罗斯身份焦虑,或诉诸对美国的情怀。微妙的纳博科夫特性,需要将其作品置于历史情景中才能观察到。相较而言,纳博科夫回归俄国却没有障碍,并非俄国译者能洞悉其微妙性,而是因为纳博科夫俄译了自己大部分英文作品。同样,纳博科夫因《洛丽塔》蜚声美国文坛后,又英译自己的俄语作品,所以美国读者对纳博科夫的误解可能性也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2.
设计并雕琢细节是纳博科夫标志性的创作方法.在“异乡人”主题的作品《普宁》中,纳博科夫设计了提包、螺旋图案、东方饰品、俄式园林等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诠释人物的显性元素,而借助细节与人物的合成图景,作者不断彰显和变换着个人化的印记,这又将细节隐性的阐释空间无限地放大.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语言风格、符码系统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反映出纳博科夫朝向"彼岸世界"的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的小说融艺术的激情与科学的精确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偏爱。纳博科夫坚持"细节就是一切"的艺术理念,用生动精妙的细节来构筑他的小说世界。本文从纳博科夫的蝴蝶研究出发,探寻他的文学细节观的渊源,并结合后期小说《普宁》与《梦锁危情》,从细节描写和巧合意象两个方面来探讨纳博科夫的文学细节观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7.
作为纳博科夫最具争议,也是最负盛名的小说,《洛丽塔》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广受关注。作品中大量戏仿手法的运用使其成为一个多种体裁的综合体。纳博科夫通过对文体、内容以及作者自己的戏仿,重新定义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已经达成的契约。这正是《洛丽塔》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巧合是其重要的结构艺术之一,纳博科夫通过使用巧合技巧,不仅突出了小说“命定论”的主题,增强了文本的虚构性,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美学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造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写作生涯中的分水岭,具有较强的实验性风格。通过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该书巧妙地模糊了"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边界,与标题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本论文拟从叙述时间的不明确性、叙述结构的模糊性两个方面入手解读该小说,分析《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元小说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