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诗词"下水"创作,是一种新颖的、有益的教学辅助方式.结合教学与创作实践强调了高校教师"下水"创作的必要性,阐述"下水"创作的内容类型和审美追求,总结了教师"下水"创作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柏克的崇高论主要从人的生理感官方面总结了对象的感性形式的特征,而康德的崇高论则用"无形式"这一概念,概括了事物的感性特征,体现了无感性形式的虚幻表象的特点,从而拓展了崇高对象特征的外延.同时,康德突破了仅局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崇高的分析,将崇高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柏克将崇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而康德却充分肯定了理性、道德观念作为崇高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并从审美发生理论的角度提出审美主体主观心理状态只有与审美对象相契合,崇高感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4.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示范之作,也是社会学研究领域新的实践.它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主题,为研究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竞争空间,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国际化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学生竞争意识淡薄、认知存在偏差、院校盲目扩大招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环境、企业、院校、学生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结构的因素,并从学校战略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有助于我们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审美情调"是在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鉴赏时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对此,应该重视客体的色彩、形状特征,以及主体的"回忆-联想"机制,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审美震撼力转化为艺术魅力,从而让"审美情调"得以缘发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这样一个多元并进、文化驳杂的"脱魅"时代,草玄的<狂狷上不了天堂>以其厚实的创作"底色"、饶有兴味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事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和文学文本,其中蕴藏的乃是人性的曲折、变形和张扬.文本所舞动的文学"魅影"实质上是人性在既定时间和既定空间的"舞蹈".  相似文献   

9.
陈美容 《江汉学术》2011,(1):109-112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经典诠释中两种态度不同的诠释方法,"我注六经"采用以文本为主体,力图恢复文本原意的诠释取向;"六经注我"则是一种哲学创构活动,是诠释者构建哲学思想的取向.朱子的<大学>很好地融合了这两种诠释方法,其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并赋予它以新的内涵,一方面是"我注六经"的回归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的研究,探讨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中"乡下人"的审美视角,即批判的视角。他对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诗体小说<唐璜>的"召唤结构"为读者的阅读开拓了自由的空间.对"召唤结构"的具体分析,一方面阐明"召唤结构"完成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和对其"封闭结构"革新的内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展现"召唤结构"与生存意义上"未来"视角的同构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的审美范畴,<诗品>的"雄浑"与西方的"崇高"既相似又有所不同.两者在关于主体心质和对象特征的见解上非常接近,都强调审美主体高尚心灵和高昂激情的突出特色,都强调审美对象、审美境界时空数量的"大"和力量气势的"猛"两个侧面的形态特征;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关系上,由于哲学文化根源不同,二者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崇高"强调主客体之间激烈的对立冲突,表现为由痛感到快感的心理过程;<诗品>的"雄浑"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主客体之间是和谐、同体、共生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源”与“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即生活"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其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一种睿智的把握.本文以历史的视角,通过对教育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如亚里士多德、卢梭、斯宾客、陶行知等有关生活与教育关系的阐述进行梳理,试图在比较分析中寻找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4.
"易装"为我们营构两性一体的暧昧审美状态,而通过易装达到的"性别越界"的世界更是带有一种"躯体狂欢"色调,<男王后>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不仅"易装"更是"易性",在宋明理学扭曲人性的时代,其呈现的是对礼教的颠覆,对人性本质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李虹  汪宏 《美育学刊》2020,11(1):19-22
教师对他人教学进行评价是促进其自身教学评价能力乃至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评价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标准之上,随心所欲的评价对教学并无大的帮助。审美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嵌入了严谨的教学评价模式。为了研究审美教学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通过比较美育专家和"新手"教师对两节实时教学的评价以及"新手"教师在学习审美化教学前后的评价,探索审美化教学对"新手"教师教学评价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美育专家和"新手"教师在教学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二,"新手"教师学习审美化教学前后在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学生学习成果三方面的评价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从"十大结合"的视角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妙悟"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应目"(审美对象的获得)到"会心"(审美体验的展开),最后是"理得"(审美的超越)呈现出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它通过直接、整体的观照与对象物我交融,达到忘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8.
"自己"是现代汉语中的反身代词,最基本的功能是指称.在"NP+自己"结构中,"自己"与"NP"皆具有指称功能,二者连用看似不符合经济原则,其实不然,"自己"除了基本的指称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话语功能.文章通过对"NP+自己"结构进行考察,发现"自己"具有主语视角及移情、反预期、焦点标记、主观性表达等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20.
白族民间的"孝"文化是白族社会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汉文化强力影响与渗透的产物.白族民间"孝"文化的繁荣既形象地揭示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也生动地展现了外来文化与某一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契合时文化传播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