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梁志玲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底层女性形象。通过分类可以发现她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具备底层性与命运苦难性的共性。梁志玲以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触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的理解与悲悯,透露出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2.
提起底层叙事,有人说,那空间太狭窄了,写写苦难而已,粗制滥造,缺乏文学性。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近年来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从底层叙事的作品内容来看,不仅有苦难叙事,还有超苦难叙事、非苦难叙事;从底层叙事的作品形式来看,运用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化磁石予以磁化:底层叙事有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小说集《十一分爱》关注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元素,如爱与死,爱与生,生与死,平庸与尊严,底层与大地等,涉及的题材广泛。"给苦难以温暖",这是作者喻之之的追求。喻之之喜欢风景描写,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其叙事安排同样具有画面感,常常是多个场景连缀成一篇小说。总的来说,喻之之更像一个传统作家。这是她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她的些许不足。  相似文献   

4.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反思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分子“落难”后重归辉煌,“落难”过程中总有底层人物特别是底层劳动女性对他们表示青睐乃至崇拜,其背后却是知识分子的自恋和对底层人物的任意扭曲。这是作家精英意识的典型表现之一,暴露了作家潜意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而底层的苦难被边缘化,自身的苦难被无限夸大并成为精英身份的自证之物和炫耀的资本。而且这些“落难精英”重返旧位后的等级越高,往日的底层人物越是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底层写作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和书写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王安忆在其小说中,以民间性的视角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城市底层人物形象,书写了城市底层平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去体察城市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丰富了底层叙事的审美内涵。此外,她在对城市底层的书写中表达了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体现了作家浓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底层小人物代言也承载了伤痕累累的台湾所经历的历史苦难。黄春明作为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具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和人性有着深切的关注。《苹果的滋味》正是寄寓了作者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  相似文献   

8.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9.
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批判的意识形态是建构底层叙事空间的背景,因此,苦难叙事的修辞格式发生转换,它拒绝把苦难形式化,拒绝把苦难纳入宏大叙事;底层努力走向自我表述,但依然无法摆脱被表述的命运,而批评界对底层叙事的阐释呈现出明显的篡改意图,这显示出当代诗学的困境;恢复诗学的政治性或者重建政治诗学才是当代诗学恢复尊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研究有必要回归民间,寻求民间立场的文学写作。作为晋东南作家,葛水平的写作体现了民间立场。葛水平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她的小说素材取自民间,小说语言具有一种“野”味,风俗描绘显出一种“野”性。葛水平擅长于日常生活叙事,而她的小说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穿越民间生活的苦难,展现太行人民的坚韧与大爱,作品浸润着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11.
始终致力于关心“小人物”的命运、关注现实苦难与灵魂救赎,是汤成难短篇小说的主要创作主题之一。汤成难的短篇小说描绘了普通劳苦大众具有生命质感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们面对生存之难和存在之苦的泥沼,挣扎其中而又在苦难中升腾,追求最终的心灵归宿。底层人物对于苦难的诠释和探索救赎的过程,是他们的生存智慧和求生本能的体现,汤成难对传统文学中宏大的苦难叙事进行颠覆,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底层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陈晓芳 《考试周刊》2010,(29):37-38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的作品之一,它为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罪与罚》中作者广泛地描绘了俄国人民当时的悲惨境遇。本文选取卡捷琳娜这个形象进行分析,通过描述她的苦难生活,她对苦难的态度,以及将她和另外一个苦难的象征索菲娅进行对比,最后透析出作者的苦难观。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小说中的神话、梦及苦难叙事,展示给读者以纯净、明朗、哀而不伤的艺术世界。作为当代女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她的小说以女性本真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和女性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寻求对苦难的超越,表现苦难生存背后的美与价值,是苦难叙事的魅惑力所在"。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对苦难的关注度,也影响了他对"苦难"诠释的广度和深度。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四大悲剧不仅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各种人生困境的理解,更诠释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两位作家作品中的苦难叙事。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从底层视角切入长篇巨制小说《你在高原》,探讨底层民众在革命时代、后革命时代的历史遭际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苦难与无告,以及作家在这种底层叙述中所凸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  相似文献   

18.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底层文学”创作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底层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三点:过度的苦难叙事、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故事的过分追求.“底层文学”创作困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要改变这种创作困境,应该从世界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中吸取精神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20.
陈应松的底层书写采用苦难集中化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底层的苦难与惨烈,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展示了底层的各种神秘现象的深深畏惧。作为一个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作家,陈应松的底层书写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他的底层书写表现了深沉的人道情怀,但是城市道德与乡村道德的二元对峙以及对于苦难的过于堆叠有时候也会削弱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