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贯彻学校“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水力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进和探索。在水力学教学实践中,引入数值模拟实验环节,弥补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之间脱节现象。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水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图像,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实施数值模拟实验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文章首先阐述了卫星地图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以岩层露头和褶皱构造章节为例,论述了卫星地图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其中从卫星地图上岩层的判识和不同产状岩层的影像特征两方面论述了卫星地图在岩层露头章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了搞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应强化理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辅助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不同的上课专业,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对课堂理论学习的深化,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分析——教师总结——再观察、再分析三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地质构造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和野外地质实习等几个紧密相连的教学环节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概略地介绍和分析了“构造地质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构造地质学因地质构造现象复杂多样,在实验室难以重现,造成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各种复杂的客观构造现象融会贯通。本文介绍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和构造模拟装置,构建构造地质学"虚、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地质实践基本技能和地质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导,基于OBE理念,以出口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阐述了“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围绕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板书型“多媒体教学、”思维训练型”教学及“发展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这些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褶皱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不仅可以帮助分析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还能为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提供指导。在褶皱中和面教学时,目前的教材中多是直接给出岩石褶皱变形和应变的结果,而忽略过程。虽然可以采用公式推导等数理方法进行分析,但会导致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褶皱中和面分析的教学中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可视化岩石褶皱变形过程中的应变,此举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岩石褶皱变形中的应变状态,轻松学习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进行构造地质研究作充足准备。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认为与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的相关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讲授专业理论的有效展示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建议将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适当增加到教学环节中,这样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动态展示,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也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强化理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辅以系统配套的教学实习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型是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本文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为例,认为除了这些主要手段之外,还应强化构造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科研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构造地质学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学习构造地质学的积极性;根据工程地质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构造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知识面各不相同,掌握深度也千差万别,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对于地质构造类课程,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一种“板块-金字塔式”教学模型,再结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精准管理,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教学为例,将整个课程分割成四个板块,再将各个板块按不同深度层次以“金字塔式”加以开发,从而满足不同基础的同学学习需要。不断完善“板块-金字塔式”教学模型,对于开展精准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利。模型具有可塑性,可随科技发展而更新。  相似文献   

12.
石油构造分析是资源勘查和石油工程本科高年级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伴随着石油勘探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边缘学科,是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学领域的延续,是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相结合的产物。作者通过“石油构造分析”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分析了该课程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及课程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在构造地质学的教与学过程中出现了新特点。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下大学生在学习构造地质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整体认识、学习态度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任务及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愿望和能力,促进了学生们地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开发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综合阅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绘制构造纲要图和剖面图,分析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方案,并探索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和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及其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构造地质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厘清高等院校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其辩证关系,剖析本科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统一,指出沙盘模拟实验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的全部职能,从而分析得出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要呈现多种形式和模式.着重对模拟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提出高校模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先理论再实验(实践)”的传统开课顺序,顺应大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认识规律,合理规划课程.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下,高校教师也应由课堂的“主演”向“导演”角色转化,教师的作用向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指导、监控以及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8.
物理沉积模拟在“沉积学”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教学是"沉积学"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传统的"沉积学"实践教学包括以岩类鉴定为主的实验教学和以现象观察为主的野外沉积考察。本文通过分析"沉积学"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将物理沉积模拟作为"沉积学"实践教学内容之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沉积学"实践教学改革。同时结合本院实验室条件,就如何加强水槽实验室建设和建立完善的物理模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普通地质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atArlington的“Earth Systems”这两门地质学的入门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提供知识、强化知识、固化知识和考察知识等教学过程的4个方面对中美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对比。相比之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存在教学媒体质量欠佳、缺少知识巩固的途径、考查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导致了学生投入学习时间偏少,掌握知识不牢固,考试后很快遗忘,最终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教材编写的改革、教学方法和考察方式的改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传统专业课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课程,它具有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综合应用和寓教于乐等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论述了ERP沙盘模拟实验的内容和优势,并讨论了如何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