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师院校依托特有的专业优势,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的行动,即促进了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受教育者人文、艺术素养,同时又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了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二者互为裨益,相得益彰。本研究以甘肃地方高校陇南师专为案例,研究地方高校依托课题研究、地方性课程开发、校园社团、艺术实践、特色专业培养,探索传承当地少数民族白马藏族傩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应当选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定位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准确定位法学特色专业、明确法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与整合教学资源、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军 《出国与就业》2011,(21):41-42
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实践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音乐专业+X”模式,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设方向分类培养,实施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实行开放办学,以突出音乐专业人才特色;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创新开设就业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把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延边大学秉持"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元文化优势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并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发、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把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延边大学秉持“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元文化优势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并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发、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2019年通过全国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在参考国内外师范院校和全国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依托高校传统的专业优势和办学实力,依据现有及未来师资力量,在跨学科视野下坚持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在音乐核心课程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与区域文化等跨学科课程,建设以音乐为主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创新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种分类、课程分群、艺科协同”为指导思想,就课程群设计、教师团队组建与跨学科虚拟教研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9.
正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差异、地域特点限制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实效不尽人意。将本土文化融合到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因地制宜,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在保证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褚海峰 《广西教育》2022,(9):137-140
本文以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究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阐明地方高校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提出改革实践中以民族文化研究为培养核心,加强跨专业学科融合,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增进设计教育产教融合等策略,以切实提高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陶艺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结合了邯郸地方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充分践行“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融入到陶艺设计课程教学之中,集邯郸文化、民族文化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专业先行。引导地方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新建本科院校向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已成为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共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其美术专业理论课程存在定位不够明确、设置不尽科学、缺乏与地方性相结合等问题。整合美术理论课程、加强应用导向性、着眼区域地方性、融入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市场和产业理论,业已成为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美术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高职药学特色专业,构建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体现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本文针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缺陷,探究解决对策,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解决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整合及新课程开发等问题,逐步建设具有院校特色的药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洋  梁焰  李军 《林区教学》2021,(4):73-75
黔东南景点导游课程的学习对黔东南州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及黔东南州本土旅游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对黔东南州本土旅游人才需求、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本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从选用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四个维度说明黔东南景点导游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发展与研究中不仅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更是引导着地方文化发展与前进的方向。整合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建立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高校自主品牌极为重要。地方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品牌将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受众的参与、接受,有利于地方高校优势的发挥和设计教学的改革。应通过品牌的开发与定位,制定品牌的文化效应与长期发展模式、品牌的商业推广与经营模式,促进专业团队的建设与合作,建立地方高校的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16.
李雅日  闫莹 《广西教育》2022,(32):142-144
本文论述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存在特色教学资源缺乏、课程实施模式固化、活动拓展形式单一等问题,以壮锦纹样为例分析其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原则,提出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融入课程、利用移动学习平台立体化实施课程、开展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等策略,以期在提升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特色教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桂西北地区世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艺术实践训练等途径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应自觉承担起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结合当前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实际,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视角,提炼地方文化精髓,挖掘地方文化价值,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本土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专业育人内涵提升,培养现代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方院校探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环境推进实践内容的更新优化设计,通过院校资源整合和共享环境改革调整学习及考核方法、研究校企联合培养环境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转型改革发展环境改变教学理念。融合新工科背景下的多环境构建理工科专业"四层次四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该模式有助于高校各种资源有效整合优化和强化联合交叉学科培养,以及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创新能力和促进理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合地方发展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为地方服务的观念;加大专业调整与建设的力度;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