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云  耿海峰 《体育科学》2022,(11):56-61+89
目的:探究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负荷、赛后恢复安排,实现竞技状态的最佳化调控。方法:运用跟踪观察、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第十三届全运会冠军史航为调查对象,整个备战期分为赛前准备、赛前强化和赛前减量3个训练阶段。结果:1)赛前准备阶段共94天,总负荷量为7 533.30 km,训练总课次为61次,日平均负荷量为80.14 km,课平均负荷量为123.50 km。<80%无氧阈强度负荷量最多,占总负荷量的29.48%,训练课次占到本阶段总课次的39.34%。2)赛前强化阶段共60天,负荷总量为4 153.07 km,日平均量为69.22 km,总课次为41次,课平均量为101.29 km。本阶段90%~95%无氧阈强度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36.59%,负荷量占总量的50.01%。3)赛前减量阶段总共13天,总负荷量为494.16 km,训练课次为13次,日平均负荷量、课平均负荷量均为38.01 km。结论:高比例的基础有氧耐力(<80%无氧阈强度)的保障是该项目赛前训练负荷的总体特征,负荷安排整体呈现“两极化”模式,高强度训练(90%~95%无氧阈强度)的...  相似文献   

2.
陈湘 《健与美》2023,(11):172-176
<正>这11种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模式的目的是在短短的10分钟内练出好身材,同时提升体能和健康水平。谁不想用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收获?这就是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的魅力所在,这种经过实践验证的训练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健身爱好者的常用训练模式。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是一种先进行短时间、全力以赴的高强度训练,然后安排一些非常必要的喘息恢复期,高低强度交替进行的训练模式。“高强度间歇性训练通常是先用最大心率的90%~95%的高强度训练,持续时间不超过60秒。然后进行低强度的恢复。交替进行。”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分校的运动生理学家米歇尔·奥尔森博士说,“这种训练模式的回报是,你在10分钟内获得的健身效果与你慢跑半小时的效果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战绳训练对于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募集30名强迫症大学生,随机分为低、中、高强度3个组,每组10名。低、中、高强度组分别采用坐位交替波浪、立位双手波浪、跳起双手波浪方式进行战绳训练,运动后即刻心率分别为100~110次/min、130~140次/min、150~160次/min,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8周,以SCL-90、SDS、SAS量表对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后,低、中、高强度组的SCL-90强迫因子评分均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6.40%、31.29%和45.85%,高强度组与中、低强度组之间差异显著;高、中强度组的SAS评分也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4.4%和14.12%,高强度组与中、低强度组之间差异显著;各组的SDS评分实验前后也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高强度战绳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强迫症大学生的强迫、焦虑和抑郁心理状况,且在强迫和焦虑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低、中强度战绳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备战2014亚运会期间,国家女子水球队身体成分、专项身体素质和战术训练动作强度分布特征与能量摄入的关系。方法:除守门 员外,备战2014亚运会中国国家女子水球队24名队员,(22±4)岁,(23.0±2.3)kg/m2,按水球战术训练角色分为中锋(n=6)、防中锋(n=10)和外线(n= 8)3组,进行连续6天的膳食调查,同时采集该周全部战术训练动作强度分布数据,专项游泳成绩和身体成分于膳食调查前一周测量。结果:(1)外 线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去脂体重显著低于中锋和防中锋,体脂%无组间差异;(2)防中锋运动员10×200 m泳速显著慢于外线,中锋运动员10×50 m泳 速显著快于防中锋;(3)战术训练中,外线运动员低强度动作持续时间和训练时间比重显著高于中锋和防中锋,中、高强度对抗时间显著低于中锋和 防中锋;(4)外线运动员的日能量摄入总量显著高于中锋;(5)受试队员体重、体脂重量、去脂重量、BMI 和体脂%与日能量摄入总量呈显著负相关,宏 量营养素摄入量与日能量摄入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专项游泳成绩、低强度战术动作训练持续时间和训练时间比重与能量摄入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战术训练不同强度动作分布特征而非身体成分和专项身体素质,是决定重大比赛备战期间国家女子水球队不同位置运动员能量摄入的重要 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流限制低强度有氧训练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54名T2DM患者分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组(LI,n=18)、高强度有氧训练组(HI,n=18)和血流限制低强度有氧训练组(LI-BFR,n=18),HI组进行70%储备心率(HRR)间歇踏车训练;LI组和LI-BFR组强度为40%HRR,且LI-BFR组施加50%动脉闭塞压(AOP)的血流限制。频率为训练5min休息1min为1组,每次6组。每周进行3次,持续12周。对比各组训练前后血糖、血脂和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 12周干预后,各组的FPG、TC、TG、FFA,HI组和LI-BFR组FINS,LI-BFR组Hb A1c和HI组TNF-α均显著降低(所有p<0.05),且LI-BFR组QUICKI,LI-BFR组和HI组HDL-C,IL-6均显著上升(p<0.05)。但FPG、Hb A1c、HOMA-IR和FFA变化表现出LI-BFR组取得更佳效果(p<0.05)。结论 3种训练方式均能够对T2DM患者糖脂代谢产生一定影响,但血流限制低强度有氧训练降低FPG、Hb A1c、HOM...  相似文献   

6.
采取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心率监测系统对14名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3场课堂教学比赛中的内、外部运动负荷进行量化,采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对比其上、下半场比赛负荷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足球专项课堂教学比赛中,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平均跑动距离为8 319 m,平均跑动速度为5.59 km/h,平均完成19次高速跑和7.6次冲刺跑。学生在上半场的跑动总距离,平均跑动速度,慢速跑、低速跑、中低速跑、中速跑、中高速跑和高速跑跑动距离、跑动时间与次数,高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和时间,低强度减速跑跑动距离、时间和次数,低强度加速跑跑动距离和次数,加速度负荷、反复高强度跑动次数都明显高于下半场(ES介于0.35~1.22,可能性>75%),上半场的步行移动时间(ES=0.94,可能性>99.5%)和反复高强度跑动的平均恢复时间(ES=1.60,可能性>99.9%)则明显低于下半场;(2)大学足球专项学生的课堂教学赛的比赛时的平均心率为165 次/分钟,约占最大心率的82.8%,大学足球专项学生在整场课堂教学比赛59.5%的时间中处于中高强度和高强度心率区间,学生在下半场处在中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明显多于上半场(ES=0.5,可能性介于75%~95%),而上、下半场处在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只存在微小无意义的差异(ES=0.15,可能性介于75%~95%)。  相似文献   

7.
运用“简极-茵战K1”智能足球运动表现分析系统采集12名大学生运动员在8场正式足球比赛中的跑动和心率相关指标,量化运动员的外部和内部比赛负荷。结果显示:(1)在外部负荷方面,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正式的足球比赛中场均跑动距离(8 464±822) m,其中,慢速跑跑动距离约占39.8%,低速跑跑动距离约占30.2%,高强度跑动距离约占5.1%,场均高强度跑动次数(30±14)次;在内部负荷方面,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心率为(160±11) 次/分钟,52%的比赛时间处于80%最大心率以上区间,仅有14.5%的比赛时间内处于70%最大心率以下区间。(2)后卫球员的跑动总距离大程度地低于中场(ES=1.2,可能性>95%)和前锋(ES=1.4,可能性>95%),高强度跑平均间歇时间则中等程度地高于中场(ES=0.6,可能性>75%)和前锋(ES=0.9,可能性>75%),后卫球员在比赛处于中高强度心率区间的时间比例中等程度地低于中场(ES=1.0,可能性>95%)和前锋(ES=1.1,可能性>75%)。前锋球员在比赛中的最大跑动速度(ES=0.7,可能性>75%)、步行距离(ES=0.8,可能性>75%)、慢速跑跑动距离(ES=0.6,可能性>75%)和中等强度心率区间占比(ES=0.7,可能性>75%)皆中等程度地高于中场球员,而低速跑跑动距离(ES=0.8,可能性>75%)、平均心率(ES=0.6,可能性>75%)和高强度心率区间占比(ES=0.6,可能性>95%)则都中等程度的低于中场球员。  相似文献   

8.
杨波 《体育科学》2023,(11):69-79
目的:考察体感游戏训练对大学生空间认知功能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2(运动强度:低/中高)×2(认知参与程度:低/高)×4(时间:前测、一次性训练、5周训练、10周训练)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72名大学文科生进行为期10周(3次/周,60分/次)的体感游戏训练。结果:1)一次性训练后,仅中高强度-高认知组的空间可视化水平显著提升;2)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中高强度-高认知组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低强度-高认知组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且均优于低认知组;3)仅中高强度-高认知组在训练5周后消除了空间可视化方面的性别差异,但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差异再次显现。结论:1)一次性体感游戏训练后,空间认知功能主要受运动强度影响;2)长期体感游戏训练后,空间认知功能受到运动强度和认知参与程度的共同影响,且认知参与所产生的空间认知效应大于运动强度;3)体感游戏训练不能消除空间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麻正茂 《冰雪运动》2009,31(3):20-25
通过心率团队系统对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冰上训练负荷情况进行研究,并与比赛负荷进行对比,分析冰上训练中常用训练方法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技、战术训练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80%;体能训练Ⅰ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85%;体能训练Ⅱ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90%(前锋)、70%~85%(后卫),体能训练Ⅲ的强度为最大心率的70%~90%。说明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冰上训练中运动员处于极限心率状态的时间很少,运动负荷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强度对运动员血浆游离DNA(cf-DNA)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以期为运动训练负荷监控提供新型标志物。方法:60名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三组:低强度训练组,中强度训练组和高强度训练组,在标准400 m跑道上,分别进行60%、75%和90%HRmax(最大心率)强度训练(跑步)20 min,测定训练前后cf-DNA、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淋巴细胞促凋亡因子(Bax)和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低强度训练组和中强度训练组各指标在训练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高强度训练组训练后即刻,cf-DNA升高了110.0%(102.23±21.37 pg/μL vs 48.67±12.72 pg/μL,P<0.01),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了72.5%(7.16±1.05%vs 4.15±0.55%,P<0.01),Bax/Bcl-2比值升高了82.6%(0.42±0.10 vs0.23±0.07,P<0.01)。结论:cf-DNA具有训练强度依赖性,可能是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与组织损伤早期、敏感的新型标志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参与了高强度训练后cf-DNA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低氧训练后大鼠脾NK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不同强度、不同低氧训练方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20只大鼠按照氧环境(常氧、高住低练、低氧)和训练强度(无、中和高强度)随机形成9种组合,中等强度训练5周,高强度训练6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NK活性。结果:训练强度、氧环境与训练强度的交互作用对NK细胞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常氧高强度训练能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低氧和高住低练高强度训练对NK活性无促进作用;常氧、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对NK活性无显著影响,但高住低练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会严重损害NK细胞功能。结论:低氧和高住低练环境下高强度训练不利于NK活性的提高;高住低练环境下长期中等强度训练会严重降低NK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不同强度模拟HiLo与常氧训练对白细胞及其分类指标的影响,研究不同强度模拟高住低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成6大组(16小组):常氧安静组(8CC)、常氧高强度组(TCH)、常氧低强度组(TEL)、模拟HiLo安静组(CGD)、模拟HiLo高强度组(TGDH)和模拟HiLo低强度组(TGDL)。5周低强度训练6周高强度训练结束后分别取样,测得白细胞及其分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性低氧暴露与急性运动的双重刺激比单纯的急性运动更加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的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后即刻免疫机能显著下降,休息后可恢复;此外,模拟高住低练可以提高机体对极限负荷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这将为运动员模拟高住低练时机体监控和评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羽毛球训练模式和模拟实战时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分布,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方法:测定12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5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和实战比赛中血乳酸浓度和心率,以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为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5种训练模式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5分钟运动员血乳酸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后(P<0.05),运动员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浓度在训练模式1、模式2和模式5中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5种不同模式中模式5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分钟和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最高(p<0.05);(2)心率分布中,训练模式1和训练模式2下90% HRmax以上分布显著高于(P<0.05)模拟比赛;80-90% HRmax分布训练模式1、训练模式3和训练模式5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结论:5种训练模式在发展ATP-CP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各有侧重,模拟比赛的强度接近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14.
耐力性项目训练负荷强度安排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负荷安排特点的总结,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优秀耐力运动员更倾向于采用大量低强度负荷构 建牢固的耐力基础,适当安排高强度负荷,较少利用“乳酸阈”强度的“两极化训练”模式。这样可以合理布局负荷节奏,平衡训练适应和压力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大的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周基础体能训练对运动员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运动剂量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效应关系。【方法】以参加3周基础体能训练的冬季项目运动员68人为研究对象,训练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约占课次安排的80%),高强度及低强度所占课次比例约为20%。按项群理论分为男子体能组(21人)、男子技巧组(17人)、女子体能组(15人)、女子技巧组(15人),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测试基础体能指标,将其中的垂直纵跳、深蹲、卧推、30米跑、3000米跑纳入分析。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晨起采空腹安静状态下静脉血4ml检测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及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1)体能指标:四个组别运动员垂直纵跳值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深蹲指标男子体能组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及女子技巧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子体能组的卧推重量呈非常显著性增长(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和女子技巧组卧推重量有提高趋势(P>0.05);男子体能组的30米跑成绩稍有下...  相似文献   

16.
了解我国越野滑雪男运动员的脑a波类型及不同负荷方式对运动员大脑自组织适应(熵值)的影响。方法:选取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18名男性运动员(一级以上)为被试,采用2(训练前测、训练后测)×4[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T)、中等强度有氧运动(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MAE)、低强度有氧运动(Low 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LAE)和中等强度力量训练(Moderate-intensity Strength Training,MST)]单组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所有被试均分别按随机分配顺序执行四种不同强度训练任务,并在每次训练任务前后完成ET测试。结果:①我国越野滑雪运动员脑α波认知型所占的比例为认知型占38.9%,优化型占22.2%,其他类型占比较少;②不同强度训练前后测比较,HIT组和MAE组训练熵值升高差异显著(P<0.01),而LAE组和MST组的前后测熵值无显著差异(P>0.05);③组间差异比较显示HIT组熵值后测值相对于LAE组和MST组熵值后测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①认知及优化型是我国越野滑雪男队员的主要脑功能类型;②1小时HIT、MAE训练导致运动员大脑功能有序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不同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对久坐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及时程特点,为久坐大学生提供运动建议。方法 选取48名久坐大学生随机分为中强度组、高强度组和对照组,中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分别以60%~69%和70%~79%的最大心率完成30 min跑台运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采用Stroop色词任务对3组受试者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0 min、干预后60 min 4个时间点进行自我控制行为学指标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在准确率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反应时指标上,组别主效应显著(F(2,45)=3.877,p<0.05,ηp2=0.147),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6,135)=11.181,p<0.001,ηp2=0.33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中强度组在运动后30min和60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强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等强度短时有氧运动会显著提升久坐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一效果会出现在运动后30 min,并可持续至运动后60 min;高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免疫系统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200只大鼠按照氧环境(常氧、高住低练、高住高练)和训练强度(无、中和高)随机形成9种组合,中强度训练5周,高强度训练6周,取样前再分为安静组和定量运动组,共21组,放射免疫方法测定IL-2、IL-4.结果:中强度高住低练和高住高练后安静状态下IL-4较常氧中训组显著上调;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中训组一次中强度定量运动以及高住无训练组一次高强度定量运动后,IL-2/IL-4均较常氧相应组显著降低.提示中强度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一次中强度高住高练课或一次不适应的低氧高强度运动,均可能扰乱机体Th1/Th2平衡.结论:5周中强度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后基础状态下、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中训组一次中强度运动后即刻以及高住无训练组一次不适应的高强度运动后即刻,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应给予关注;中强度高住高练和高住低练对IL的不利影响大于高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19.
MONICA 《健与美》2023,(2):162-167
<正>传统的有氧训练模式通常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令人感到很无聊。但为了减少体脂,我们又不得不进行有氧训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有效减少体脂,又不需要进行冗长乏味的有氧训练呢?答案是肯定的,采用高强度间歇性的训练模式,就能大幅减少有氧训练时间,而且可以达到更好的减脂效果。什么是高强度间歇性有氧训练高强度间歇性有氧训练模式是交替采用高强度和低强度的有氧训练方式,或者是在高强度的有氧训练中间,  相似文献   

20.
<正> 1984年7月19日—20日在美国俄勒岗州尤金市召开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交流了22个学科,1232篇论文,其中运动心理学论文有113篇,占总数9%。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运动心理学被重视的程度。美国学者格鲁波在会上指出:“对提高低、中级水平的运动员的技能训练80%是运动生物力学因素,20%是心理因素;而高级运动员则相反”。可见,运动训练水平越高,训练中心理因素起的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