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一定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定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外宣传,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正面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坚持积极的批评、鉴别和独立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是整体的建构。以往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世界观的学问,或看成认识论,或看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为“目”的系统化的学说。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关键是要把握其哲学的逻辑体系及其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除了其在哲学角度上的内在机理,以及在建设社会等相关实践活动中如何使用,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哲学自带的理论多样性、创新思维以及发展等,与其有着无法分割的重要联系。对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若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现理论和实践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无法达成与国家发展建设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也不能演化为我国国人的自由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形态的不断探求、时代形态的不断建构和中国形态不断彰显的逻辑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态建构与重大基础理论双向推进、不断转化研究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要求以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话语符号、话语空间、话语过程和话语机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曾经以劳动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劳动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产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产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存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存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从劳动方法论到生产方法论再到生存方法论,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8.
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思维,而创造出这样一种哲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维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创造,就是建构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中国梦在哲学创新、实践转向、价值目标方面表达了这种回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抓基础学科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结构;深入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编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尚缺乏大教育学的建构视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应进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使教育学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大教育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突破西方话语;突破抽象形式。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应当通过四方面路径:聚焦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工作者应尽之责,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应为之举。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其发展水平俨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指导思想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原则在于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必然要求在于要具有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逻辑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的逻辑建构中,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推理和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推理是两种主要的推理形式。前者可称为实然推理,后者则可称为应然推理或评价推理。评价推理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归纳评价推理、演绎评价推理、类比评价推理和优先推理,其中优先推理是评价推理特有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推理。以评价推理为基础的价值逻辑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关键。评价推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和方法的逻辑建构中均具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阐发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方法论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发展为“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的工作方法;又提出了“求同存异”、“努力寻找共同点”来解决各种矛盾,并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要运用它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必须把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具有中国特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要求。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实践,对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用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解读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9.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成立,其机关刊物《先驱》半月刊是各地青年团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材料。为指导国内革命实践、打破西方话语陷阱、加强组织思想建设,《先驱》半月刊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在指导思想的争论、救亡方式的选择和宣传工作的推进中,初步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话语、革命话语和传播话语。期间,《先驱》半月刊从话语内容、话语导向、话语阐释和话语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构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思想地位。  相似文献   

20.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任,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要重视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英美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正确的意识形态为导向,客观分析中西方语料的文化内涵,用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传达中国意志,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系统梳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西方文化与中国话语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