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乡一体化战略也在逐步实施。社会各界都愈加关注和重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在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的观念和制度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祁林德 《天中学刊》2012,27(3):63-66
城乡一体化并不仅仅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城乡之间诸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和保证。城乡差别是城乡融合与共生的基础条件。城乡一体化既是现阶段构筑城乡新格局的重要目的,又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洋  陈萦 《教育探索》2021,(11):38-42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从理论构想到实践探索,已历经数个阶段.到如今,有必要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共生理论有助于明确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应然表征,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厘定其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内涵和体系结构.在审视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体化理念的碎片化理解、一体化方式的同质推进、一体化进程的良性挫败和一体化环境的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从共生单元的内生力、共生环境的外驱力和共生界面的耦合力等三个方面联合发力,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共生理论视角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在"行政区管理体制下"和"跨行政区合作体制下"存在多个层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教育的"半郊区化",县镇与乡村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形态主要是农村教育的"过度城镇化"。要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与管理体制,建立与双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系统理论视角下,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教育系统的"结构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基于此,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防止三种倾向:勿忽视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系统的"自我参照";勿忽视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系统的"系统差异";勿忽视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运作"。这样,才能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目前城乡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困境,并以此提出联合共生单元,树立"合作共生"的共享理念、运行共生界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共享平台、改善共生环境,设立科学共享制度和专项基金支持、优化共生模式,遵循合理的共享原则等建议,以期为推进城乡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城乡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教育机会均等被视为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和基本条件,其内涵在于社会各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下,均可在教育中得到补偿。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反映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在学校布局、教育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制约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实。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依靠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结构,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加强城乡义务教育的法治建设,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师配置,全面提高农村家长义务教育的意识等措施,以此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体系,为减少城乡义务教育差异,逐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以复杂性角度对现有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存在区域局限性、深度变革的限制、非一体化局限性、价值向度问题、思维动向的局限性等问题。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中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重庆市城乡教育的差别与公平,主要反映在城乡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投入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是重庆城乡教育之间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要实现重庆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需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标准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平衡城乡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僵局,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在保持与发挥城乡教育区域性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教育互动联结、相互帮扶、相互作用、消解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动态进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公平理论、系统论与控制论、共同体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具有区别于城乡教育均衡和统筹城乡教育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征为城乡教育目标共识、城乡教育观念互通、城乡教育地位互认、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责任共担、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城乡教育困难互助和城乡教育活动共同参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展可划分为自发型阶段、政府干预型阶段、高度自主型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构成的,可用以量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监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并评价其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通过梳理文献,归纳出主要涉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研究视角、问题表现、障碍、实现路径等内容;同时,发现国内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专门评价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不够,借此,希望引起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城乡教育一体化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教育领域的要求和目标,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演进与发展逐步清晰、明确的;提出这一教育发展思路的目的是消除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城乡整体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推动教育公平.为了顺利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从教育管理、投入、人事等七个方面构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玉林市是广西的人口大市、教育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起比较完整、具有地方特色、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玉林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03年以来,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市教育局通过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已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同,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促进县(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发展模式,如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模式、学校委托管理模式、零择校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等,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重点突破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在于把握重点突破方向,包括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科学配置、双向流动的城乡干部人才工作体系;创新党员管理机制,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建立有机衔接、强化服务的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建立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基层党组织运行体系;创新党建工作支持保障机制,建立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体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乡教育一体化给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对地方高校确定办学定位、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开展社会教育与服务、选择新的发展模式与战略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还对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育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心转移,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分阶段、分类别、再循环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行中可以放大的优势与不可以放大的优势、可以避免的劣势与不可以避免的劣势,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评价,加强义务教育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休闲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泰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休闲农业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还存在种种困境与制约。剖析当前泰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约束要素,有助于进一步提出突破现有困局要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