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递课堂”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优质均衡视域下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优质课程,回应了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目标。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发现,“专递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主讲教师的“替代效应”、外部资源的“挤出效应”以及教师技术恐惧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专递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建设的客观现实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外部数字化资源本土化、转变技术使用观念三条突破路径,以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名师课堂”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扩大优质师资供给覆盖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缺乏对其本质的透视,难以把握实践路向和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困境。文章针对“名师课堂”实践活动领先于理论建构的错层现象,创新性引入共生理论,阐释了“名师课堂”通过重构网络研修形态实现城乡教师共生发展的本质、城乡教师一体化对称共生的终极样态,论证了因共生单元水平有限导致城乡教师研修深度不足、因共生模式不能互惠导致城乡教师内生动力不足、因共生环境作用失向导致共同体运行动力偏失三个现实困境,并基于近五年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组建由教学专家引领的多元共生单元、构建城乡教师互惠共生模式、建设迭代发展的绿色正向环境等破解路径。以期提升审视“名师课堂”的理论穿透力,为“名师课堂”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三个课堂"对于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云南沧源的实践探索为例,对边疆民族山区整体规模化推进"三个课堂"应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发,提出了县域"三个课堂"技术环境与应用模式建构的两步走策略,构建了三层嵌套结构融合发展的县域"三个课堂"规模化应用模式,阐释了实践中形成的以"双师教学"为特色的"专递课堂",以"协同教研"为特色的"名师课堂"和以"互联网+在地化"为特色的"名校网络课堂"的实施策略,并从顶层设计、教师培养、技术升级和常态化应用等方面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创新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以扎根中国本土的“三个课堂”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经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将微观与宏观二者结合,基于地域实际和个案分析,探索整体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的必备条件和运行机制,促进偏远地区发展公平优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该文着眼“三个课堂”应用全过程,聚焦重点环节和实施细节,总结开展“三个课堂”实践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归因,探究“三个课堂”助力甘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深入分析天祝藏族自治县“三个课堂”应用实践典型案例,证明在贫困地区实施“三个课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推动“三个课堂”充分发挥应用效能,促进不发达地区教育提质增效,摆脱贫困代际传递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个课堂”的新一轮发展中存在演进机理与动力机制不明确、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该文引入信息生态理论,阐明“三个课堂”信息生态的要素、关系及其演进机理;采用推理与演绎的方法,揭示“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中师生互动、人机协同、人知交互的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力机制;提出数据驱动赋能“三个课堂”信息生态要素发展、智能技术增强“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动力、协同创新实现“三个课堂”信息生态演进动态平衡的行动框架,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个课堂”的政策制定和深化应用提供学理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部署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聚焦城乡义务教育在课程教学、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均衡发展的困境,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化服务的优势,从平台赋能城乡学校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厘清平台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逻辑,并构建面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的实践路径,为城乡义务教育教学、学习、教研的发展提供平台应用导向,在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的同时,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义务教育历经扩容增量、重点建设的教育普及,达成固本增速、公平导向的均衡发展,进而要转向改革创新、质量导向的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优质均衡是一种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状态和结构上的优化与升级,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征。优质均衡的实质是追求优质的学校教育,其学校实践框架是:实现学校发展行动计划、学校文化、德育工作、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队伍建设、学校治理和学生评价等要素的协同提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操作策略包括:明确优质均衡导向,落实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要求;创新多维协同模式,以学校变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供坚实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方、学校和社会组织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治理主体分别扮演着元治、主治、自治和辅治的角色,由此形成了规定的、正式的、实施的、体验的四种优质均衡的认识与实践层次,共同形塑了优质均衡发展的多主体治理体系框架。基于该体系框架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多主体治理存在标准化治理与多样化发展的错位,唯效率治理造成重结果轻过程的优质退让,唯指标治理加剧学校的“表现性危机”,配合式治理难以发挥第三方治理优势等困境。为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各主体在协同治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灵活性,着力从构建多维弹性评估标准,强化过程质量监控,重视学校内涵式建设,增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等方面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事关国计民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性问题,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且极具现实价值。“三个课堂”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对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特别是偏远地区教育质量具有显著成效。文中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于2021年底面向全国征集到的“三个课堂”典型应用案例为研究内容,系统梳理了“三个课堂”的发展脉络,总结分析了“三个课堂”的建设现状及突出问题,旨在为探索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有效路径,精准规划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两基”人口得到全覆盖,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日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师资均衡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均衡发展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由“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我国仍面临涵养义务教育质量文化生态、精致化城乡教育资源积极差异配置、农村学校优质师资可达性以及农村学校信息化赋能教育等方面的多重挑战。为更好应对现实挑战,我国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要推进认知更新,涵养质量导向的教育生态;要体现积极差异,实施尊重多维特征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要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三个课堂”融入性应用模式;要坚持全员关注,建立增值教育评价的倒逼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三个课堂”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网络课堂为载体,强调专门、共享、开放,超越时空界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行动。基于“三个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既是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为深入推进基于“三个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亟须树立基于“三个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观念,完善基于“三个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构建基于“三个课堂”的四级联动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健 《人民教育》2023,(12):22-26
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以公平与质量为主线,历经三个阶段的政策变迁,统筹部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集中体现为: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缩小区域间差距;城乡协同、相互支撑,推进教育整体发展;以教师资源配置为抓手推进校际均衡发展;推进不同群体学生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均衡不否认差异,遗传学、心理学、哲学都为教育差异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解释。优质均衡发展是在认同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协同发展。基础教育学校的优质均衡是基于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有差异的内生式均衡。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差异性表现为地理区位的差异、生源师资的差异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三个方面。差异视角下的优质均衡表现为价值均衡、文化均衡和过程均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如何重新定义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面对育人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书匠”转变为“育人师”、从“结界师”转变为“联结者”、从“独行侠”转变为“协同者”。同时,智能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智”创课程、“智”联世界、“智”主发展三项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胡娇 《教育导刊》2011,(10):5-8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强调的是优质、均衡两个价值旨归,其价值追求本质上体现了实现教育公平、追求卓越的当今国际义务教育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储备、建构稳定社会的要求。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葆有理性地规避追求“优质均衡”过程中的认识、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18.
“三个课堂”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边疆民族山区县域如何整体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该文从教育变革的系统观点出发,在云南省沧源县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边疆民族县域整体推进“三个课堂”规模化应用的五步曲:以前端分析摸清家底,进行系统定向;以战略规划围绕技术环境和应用模式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实践落地,奏响整体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的交响曲;以变革管理驾驭应用进程中的复杂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化解应用风险;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开展绩效评估,对“三个课堂”应用整体推进的经验与成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城乡异地远程同步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精析学情、课堂融合、反馈调整三个方面,通过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同步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浦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优质督导方案紧紧抓住“需求督导”、“均衡优质”和“选择机 制”三个关键词,该方案阐述了由“达标点”、“超标点”与“创优点”构成的指标体系及其操作要点,并 结合已有的75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实践分析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