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在小学生的眼里,总觉得大人们常说的真、善、美似乎与他们无关,就好像离他们很远、很远的。其实,真、善、美就在他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那么,学生如何才能体验到真、善、美呢?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教育学生努力到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品德课上,有一位老师给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涉及自然、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明。”所以,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需要细心去发现美,用心去创造美。运用智慧在"美的富矿"中挖掘,把文学作品中的美感还给学生,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美,欣赏美。而比较阅读是我们发现美,欣赏美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  相似文献   

5.
正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创造美的过程。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期待中与"美"相遇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渗透美育思想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呢?一、自主学习发现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自主学习环节是课改课的必备环节。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6.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去找寻这只"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发现艺术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不应仅仅去发现美、感受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在日益摆脱简单劳动的信息时代,手工劳动已成为一种审美实践或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为大众在自由时间领域创造艺术化生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手工制作离生产越来越远,离艺术越来越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否则它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人们欣赏文学,也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须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  相似文献   

8.
"美,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史先生用这种态度去发现美、感受美。就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来说,文章里反映出的劳动人民的淳朴,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这是美。喂牛的时候还是"愣头青"的史铁生善于捕捉这些美好,并将它用生动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其中足以看出他对生活、对生命是怎样的热爱。我不知道史先生在双腿瘫痪后是否还去过那里,但我知道清平"美湾遥远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史先生说:"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  相似文献   

9.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美,是每位美术老师的任务。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在美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一、中学生如何认识美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对美的认识十分肤浅,特别是受当前社会影响,许多学生把美当做丑,把丑当做美,美丑不分;认为只要有钱,什么人间珍奇都可以得到,什么美不美、丑不丑,没有必要去分辨这  相似文献   

10.
李红修 《成才之路》2013,(26):86-8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确,当今的中学生爱美之心最急,情最切。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将中学生的爱美之心,与中学语文课中浓厚的美的氛围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知美、欣赏美。什么是美?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从美与善的关系角度去思考,提出了"尽善尽美";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响亮的提出":美是生活";而革命导师马克思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语文课美在哪里?首先,语文课本中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闪现着耀眼的人性美: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英雄,以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以他那顽强的意  相似文献   

11.
孔德静 《生活教育》2014,(19):95-96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不是靠老师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一定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相似文献   

12.
眼睛     
每个人都长了一双眼睛.有人这样描述:"XX有双漂亮的眼睛,长睫毛,双眼皮,眼仁又黑又圆,水汪汪的."在他们看来,眼睛是美的标志.有人见解不同,说:"好看有啥用?你能从他的眼里读出他的奥秘吗?"在他们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觉得这话确实有道理,所以注意去细读每一双眼睛.  相似文献   

13.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但他们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容易引起情感冲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吸引孩子,进而使学生爱上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激发学生感受美1.用眼睛去发现美在教学关于"春"这篇识字课时,我带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边走边让学生用眼睛去寻找春天。课堂上,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经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自古以来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美的光芒。图案属于"设计·工艺"系列,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联系,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强大的  相似文献   

15.
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对生活之美的抒发,所以它的美以生活为源,是生活之美的延伸。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元处不在,但是它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秘的,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可以对美进行浅显的判断,但是还没有挖掘、发现美的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来说,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开在自己窗前的玫瑰园。  相似文献   

16.
正我在老年大学教课已近6个年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员教好,一直是我在一直探索的。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学习绘画更是如此,要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创造出来的美,美化别人,岂不快哉!掌握绘画要领,学好绘画课程,是每个学员都要面对的问题。为画之道,虽是自家苦旅行杖,然而,教师的好坏也是关键所在。在此,我谈一点教学中的体会。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员  相似文献   

17.
一、童稚的双眼发现美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导致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可以简单得很苍白.也可以丰富得多姿多彩。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寻找及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是关键。美术老师要引导学生刚童稚的双眼去寻找身边的美.使他们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处处皆是。  相似文献   

18.
正"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陆游的诗句道出了生活到处都有创作的素材,即艺术的美存在于眼前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就作文教学而言,当下的问题正如罗丹所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旁,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带着一只瘦弱的小猴在向路人乞讨。老人总是呆呆地,双眼漠然地望着路人,从不见他向别人伸手,也不见他开口讨要,只有小猴不安分地蹦来跳去。路人大多步履匆匆,很少顾及老人与猴子。偶尔,有人弯腰  相似文献   

19.
题目一: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生活中的"美"是多样的,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只有拥有敏锐的眼睛和善思的心,我们才会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20.
沈春梅 《广西教育》2013,(21):94-9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条件下,幼儿美术教育如何转变观念,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革新,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