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传承着较原始的侗族琵琶歌艺术形态。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侗族琵琶歌在旋律构成、歌词押韵、演唱声腔等多方面有着独特而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地田野采风,在搜集整理原始文献、谱例、音响资料的基础上对通道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征做初步的研究与探讨,以对其今后的传承、传播起到抛砖引玉之意。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 ,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高校音乐课堂,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相传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原生性支声复调合唱歌曲。将侗族大歌引进音乐课堂,对传承侗族文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黔东南州侗族音乐教学的回顾,从侗族大歌保护的政策性,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对侗族大歌进入课堂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小黄村曾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以小黄村为为例,着重分析侗族大歌在调式、调性,演唱艺术形式及歌词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内容人音版教材第八册欣赏《森林的歌声》二、教材分析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飞鼠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山西民歌《打酸枣》改编合唱曲的一些音乐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为中国五声性调式旋律编配的多声部运用的技巧。归纳如下:一、调式调性;二、复调;三、曲式结构;四、动机、织体、模进、支声复调等技法。  相似文献   

8.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和声处理体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调性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即:众赞歌旋律是教会调式体系的,而和声却是大小调体系的,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371>的最大特色.巴赫运用功能和声处理众赞歌旋律的主要手法是,将教会调式的特性音和Ⅶ级音处理为大小调体系的其他音级,将教会调式的主音在功能和声中处理为同调结合和异调结合.  相似文献   

9.
侗族情歌是侗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侗族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它的洗礼,它包罗万象,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民。通过对侗族情歌对唱的方式、语言特征、旋律、调式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侗族情歌,感受到侗族情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侗族琵琶歌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起源于中国侗族地区,因歌中以弹拨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凭着婉转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多式多样的表演深受侗家人的追捧,在侗族悠久的历史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对侗族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从艺经历、表演技艺和传承途径的采录与整理,复原和重新建构侗族琵琶歌传承...  相似文献   

11.
我盟少数民族民歌的体裁及演唱形式是多样的,其体裁大致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音乐体系。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领唱、合唱、重唱以及歌舞表演唱等。调式特点我盟地区民歌调式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主要是单一调式,交替调式的民歌较少,宫调式民歌数量最多,其次是微调式与羽调式民歌,再就是商调式。最少的是角调式民歌。一、宜调式民歌它调式的民歌总的特点:特别强调南音在结束处对它音的支持,但由于旋律中骨干音的不同,宫调式民歌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以商音与微音为骨干音,以角音做半终…  相似文献   

12.
传统和声学中,“自然音”指构成调性或调式音阶的各音,在这些音上建立起来的和弦,称为“自然和弦”;“变化音”指应用临时记号而产生的调性或调式以外的音,由此产生的含有一个或几个调之外的音的和弦,称为“变化和弦”。由于变化和弦扩展了它们在一个调与其它调中的功能关系,更多地运用不协和音的连续,以求得戏剧性音响,所以,为歌曲配置钢琴伴奏时,除了选配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以外,还可以适当选用一、二个变化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使得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上例标有记号处,应用了相近旋律而产生的变化和弦。这个和弦是G大调二级和弦升三音(#C…  相似文献   

13.
调式运动只重用三个静音,调式虽稳定,但旋律似死水一潭,缺乏生气,必须不断变化旋律内部的紧张度,而获得旋律发展的动力。调式运动的规律一般从稳定开始,逐渐向不稳定发展,最后再趋向稳定。这种不稳定的紧张度将由调式的动音产生作用。我们民族大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每个调式的五个正音级中,除了2-3个静音(主、属、下属音)外,还余2—3个动音,这些动音往往倾向于静音,表现出  相似文献   

14.
安娜 《考试周刊》2011,(26):229-229
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通过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曲式和配器等音乐要素,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组合完成的。那么,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在对音乐作品中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较为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调包括主音和调式两个要素,识别乐段的调关键在于识别调式。而识别调式,在多数情况下仅仅依据音阶的结构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多调式,它们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这时还需要以旋律的进行特点为依据来区分调式的两大类别,若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体系,则要依据对偏音用法的合理性的分析,才能识出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族调式的问题诸多乐理书中都有很详细透彻的说明,笔者就其记谱法及判断方法作一些分析。民族调式(无论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在记谱法上可能常会出现调式与调号不相符的情况,尤其在乐曲调性发展变化之处,因此会出现“假调号”的现象。例1:从上面三个乐谱可以看出,旋律是相同的,但调号各不相同,会不会因为调号不同而调式也不同呢?当然不是,它们的调式是相同的。这是五声性旋律的例子。例2:这也是三个旋律基本相同但调号不同的例子,只是个别非重要音级因调号差异而略有不同,但这不影响整体调式特征,这是七声调式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一直沿用欧洲固定唱名法来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固定唱名法是按照音的物理属性——振动频率为依据来进行音乐训练的。它的特点是,当变化音增多时,就打乱了视唱旋律原有的调式调性关系,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各唱名之间相对音高的模式,使各个音变成孤立的频率高度,进而背离调式原则。这对于我们这个具有重旋律、重调式的音乐审美习惯的民族来说,委实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我们黔东南民族师专身处苗岭山区。这里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尤以苗族、侗族人口最多。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0%以上。在这里居住的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民族语言,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其中,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最为典型。我校招生的生源主要是这里各少数民族的后代,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苗、侗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之中,考入我校音乐系之后,亦不难找出他们身上苗、侗音乐文化的烙痕。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是侗族人民的主要集聚地,侗族中流传一种十分优美的歌曲,即侗族大歌。近几年,由于国家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广泛地欢迎和推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声音大歌的演唱特征及演唱技巧展开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