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因教师讲授过多、课堂沉闷而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足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机会。本文尝试引入项目学习的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发展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也逐渐从单一地注重考试成绩迈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启蒙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 ,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 ,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 ,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 ,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 ,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认知。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通过媒体导入、主题滋润、互赠祝福、目标引导等策略,改变以往"死教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创设开放式教学,首先就要创设各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另外,教师在课下也要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加注重。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该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完全没有把该学科的价值体现出来,严重阻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不断探索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也是小学生进行品德和修养锤炼的主要渠道。如果纯粹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必定导致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课堂上要手段独到,引领得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16.
骆春梅 《考试周刊》2014,(51):177-177
<正>浓厚的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必不可少的媒介。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每节课的导入都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开头生动、悬念迭出、异彩纷呈,很容易引人入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通过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必将引起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当今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创新。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育教学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更多改革和进步的空间。这让这门课更能结合生活实际,也更能起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品社课开展活动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激发主动原则;二、科学设置问题原则;三、具体情境原则;四、发展性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上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