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影响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中的焦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偏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较严重偏差现象等三个方面进行,并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课题以幼儿师范院校中男生的性别角色认同为研究对象,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分析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生的性别心理倾向以及性别角色认同现状。结果表明,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年级男生总体性别角色认同趋向于双性化(理想状态),而存在性别角色认同偏差较大百分比的是五年制大专班男生。针对这部分学生具体分析出诸多可以引导和促进幼儿师范院校男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具有健康性别角色倾向的幼儿男教师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4.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5.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通过角色期待、抚养方式、游戏互动等渠道,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和性别角色恒常性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儿童自我概念以及未来婚姻观和社会归属感等性别角色内容的发展。因此,应该努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利用社会支持等手段,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正确形成。  相似文献   

7.
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0.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对其日后人格倾向、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男性和女性通常会根据社会针对不同性别建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所以性别角色对人格特征的分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性别角色起源与发展的介绍以及近年来性别角色与人格维度方面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以期望深入的了解性别角色与人格发展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贞节观念、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自慰行为、性冲动、异性性行为等方面展开调查,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状况,为促进大学生的性健康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心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心理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性伦理道德的教育和性心理的疏导,引导他们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育的"危险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较早进行性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多样的模式和丰富的经验使其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通过对美国两大主要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四大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笑话是一种目的在于刺激人发笑的民间叙事文学。所谓“荤笑话”,就是关于两性性关系的笑话。它讲述的是性的经历。荤笑话的讲述是在讲述者与听众之间连续性的、互动性的交流活动中得以完成的,这种交流活动本身呈现了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的性意识及性观念。在中国古代的荤笑话里,这些思想观念一部分体现在模式人物的类型里,一部分体现在模式人物的观念中,通过分析这些模式人物的类型及其思想观念,一个特定的交流群体所拥有的某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思想欲望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半叶,青少年性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先行国家之一,它的性教育模式多样纷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综合性性教育模式和唯禁欲性教育模式。本文将回顾这两大性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通过比较两者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内容以及各自的性教育价值取向等,以分析两者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以期为我国方兴未艾的青少年性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儿童从出生就被纳入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男、女。但是在儿童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男孩出现了偏差,即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近来,社会各界对此越发关注。本研究选取正有稳定的性别恒常性认知,在个性和社会行为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的小学中、高年级的男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位小学教师的访谈和对43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小学中学、高年级的男孩女性化倾向的程度、具体表现、对儿童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8.
You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re challenged when it comes to exploring their sexuality. Their sex education is hampered by the fact that their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sexual behaviour are little known about. In this study from the Netherlands, Q-methodology was used to identify sizeable and meaningful sub-groups sharing common attitudes and viewpoints. Thirty of 48 eligible HIV-positive young people aged 12–21 years treated in one of the four Dutch HIV centres rank-ordered 45 statements on the topic. Thereafter, they explained their ranking. By-person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distinct sexual behaviour profiles (SBPs): (a) safer sex & disclosure to steady partner; (b) motivated by faith and culture; (c) disclosure to good friends, values peer support; (d) conscientious, worries about disclosure and future; (e) self-confident, faith and family are important. Profiles differ in terms of the roles of culture and religi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friends, personal views about disclosure of HIV status, knowing the transmission mode, and viral load.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are required based on thes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Q-sorts and SBPs may be helpful in discussing sexual behaviour with HIV-positive young people and in developing tailored strategies to meet their interests and needs.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在同性及异性尿液气味源刺激下的行为及尿标记数量差异,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在个体性别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棕色田鼠能够通过尿液进行性别辨识,雌雄棕色田鼠通过尿液进行性别识别中存在性二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