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2.
侯艳 《中国广播》2007,(1):44-45
现在直播节目成为广播节目的常态,记者现场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现场报道成为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各位听众,我是记者XX(某人),我正在XX(某地)为您报道……”这样一句典型的现场报道开场白意味着记者要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满足听众同步、现场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所谓现场报道,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它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是最能体现广播记者特点和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说起记者的职业操守,在十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一直在琢磨:记者的品格像什么?换言之,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说,记者像蜜蜂,像猎手;有人说,记者像矿工,像厨师;也有人说,记者像社会活动家,甚至给记者戴上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当然,也有人说记者像“嘉宾”,整天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抄稿子,忙于应酬;记者像“秘书”,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做官样文章;记者像“小贩”,凭道听途说,靠捕风捉影,不做实地调查,甘愿充当“二传手”。笔者以为,上述比喻无论是褒还是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邓洪  石林 《军事记者》2001,(3):22-22
本刊讯 邓洪、石林报道: 2月 20日下午,解放军报通联部《军事记者》编辑部邀请解放军报社部分编辑记者召开评刊会,研评年初更名后出版的《军事记者》,并为进一步办好该刊集思广益。   与会的编辑记者充分肯定了《军事记者》的新变化和编辑部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他们认为,无论是装帧版式,还是栏目设计、文章质量,《军事记者》都上了一个台阶——立意高了,视野宽了,可读性强了。高级记者陈贤德概括道:更名后的《军事记者》实现了政治和业务、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广度和深度等的较好统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5.
吕道宁 《新闻窗》2005,(4):47-47
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许多媒体以此为契机,密切联系本地实际,开辟一些行之有效的专栏,如“记者乡村行”、“记者进农家”、“记者调查”、“记者感受现场”、“记者边界行”等,用这些专栏促记者下基层,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学穆青、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相似文献   

6.
体育记者的工作充满着挑战,而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记者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笔者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以来,已先后成功独家专访了近百位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体育明星。我的体会是:体育明星同普通人一样,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军事记者》2001,(6):24-25
●军事记者编辑部 ●总第138期● 刊头题字 黄建峰 ●2001年第6期不是记者说记者马勇我不是记者,但从当顾问、到离休后撰写革命回忆录和经常写点小稿件,见报豆腐块后,就有不少同志送我个美称:马记者。我不是记者,但对记者的艰辛和不怕流血牺牲,从抗日战争年代的晋察冀边区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冀晋日报记者们报道的八路军和抗日群众,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的英雄事迹,我就对战地记者产生了崇敬,特别对新华社战绩报道的署名记者,尤为敬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上对记者有不少评说:记者不为民说话,不如回家抱娃娃。记者不为民作…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9.
马智 《记者摇篮》2005,(1):48-49
同为记者,作为专业财经报纸的记者和党报记者、都市报记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专业财经报纸除了要求记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具备新闻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般的新闻规律外,还要熟悉和了解证券市场,懂得资本运作的方法,了解《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总而言之,做财经记者需要具备“两个专业”。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工作者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记者,从业时间差不多,有的记者无论到哪里采访都受欢迎,问题抓的准,稿子来的快,而有的记者却在采访中时常碰壁,甚至遭到被采访对象的冷眼,这后一类记者不但写不出有分量的稿件,完成报道任务都十分困难。究其原因,除了记者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差距外,还有一点是人格修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记者应该博采众长,从生活、艺术、文学、历史等诸方面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一点固然重要,但记者的触类旁通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活跃记者思维的兴奋剂,是开发记者思维潜能的有效途径。记者具备了这种能力,或许有一天被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一首诗、一幅画所触动而突发灵感写出好的作品。下面我们想就记者的触类旁通结合实例谈几点看法:一、看漫画借鉴其构思的巧妙漫画是一种思维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精巧的构思可以使漫画幽默诙谐又富于哲理,仔细揣摩一幅漫画的构思,对记者的写作是颇有益处的,它可以触发记者…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记者队伍空前壮大,各地记者撰写了难以计数的新闻作品。为及时总结写作成果,展现记者队伍的强大阵容,为各地记者出版个人专集提供机遇,北京海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博闻图书编著中心决定组编《记者文丛》,自即日起面向全国长期征稿,具体内容如下:一、《记者文丛》本着“唯质是取”的原则,要求作品内容健康,思想深刻,艺术上乘。选收达到出版水平的个人新闻作品专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报告文学、电视解说词等)和文学作品专集(诗歌、散文、小说等)。二、《记者文丛》由国家级出版社正…  相似文献   

13.
胡涛 《声屏世界》2007,(8):42-43
在“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词语中,“主持人”是中心词,“记者型”是定语,也就是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能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4.
理想、操守──记者成才之本周胜林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有雄心壮志,争当名记者。我国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说:好的记者应该都有做名记者的雄心壮志……不愿或不敢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怎样用实际行动培养自己成为名记者...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采访部主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上可以影响社长、总编辑,甚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密切联系一线记者,以及广大市民,同时,还要协调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与采访对象等诸多关系。地市报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采访部主任几乎都是不“脱产”的,每个月还要完成发稿考核任务,不仅自己采访、同时还要安排记者采访是寻常之事。  相似文献   

16.
记者俱乐部是日本独特的新闻发布机构。日本记者俱乐部的出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指设立在日本各大公共机构内,由日本新闻协会加盟社的报道机关所派遣的特定记者组成的名为社交实为采访的俱乐部。需要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公共机关为记者俱乐部提供必要的建筑物,设立记者室,并配备电话、办公桌、椅子等写稿、发稿所必需的设备,供各报社的记者自由使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都是通过记者俱乐部把各种信息发布出去的。  相似文献   

17.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下媒体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记者的采写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传播方式。全媒体记者因时代的要求变化,他们从最初简单的采访、写作、编辑工作到如今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同时还要全面掌握和具备摄影摄像、剪辑编辑、线上平台推广等技术及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记者工作的实际需要。新时期下全媒体记者要通过媒体平台拓宽自身采写思路,探索采写新模式,让采写工作更加具有时代特征,让采写工作更加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它更加能够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要,通过他们最熟悉的形式将作品呈现出来,突出时效性、互动性。强化线上的采访活动,并以多元化形式呈现作品,让受众感受到全媒体记者采写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全媒体记者要积极转变思想,创新采写模式,整合采写信息,突出采写主题,让记者所采访的内容更具有可读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推动全媒体记者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全媒体记者采写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责任感,记者的立身之本安徽《马鞍山日报》记者吴黎明有人说,人品和文品是衡量一名好记者的标准,这话不无道理。几年来的专业记者生涯告诉我,在纷繁而又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生活中,要成为一名文品、人品俱佳的记者,尤其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责任感出"富...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