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秋”字,几乎贯穿整部中国文学史。笔者展读当代散文家李华章的《秋风亭记》,正是“秋风起兮”之时,于是《秋风亭记》的“秋意”又多了一层氤氲。《秋风亭记》浓郁的“秋意”,大致可概述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秋风亭”这个历史古迹称谓中  相似文献   

2.
曾巩的各类散文中,文学性较强的当为“书”、“序”、“表”、“记”。其中“记”又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水平。曾巩的诗文集《元丰类稿》里有“记”(为方便计,我们且称题记文)三卷。若从内容上大致归类,记亭、台、楼、堂的有《醒心亭记》等十八篇;述佛老建筑的有《分宁云峰院记》等七篇;关于水利建设的有《广德湖记》等三篇,写人事的有《秃秃记》等二篇;学记、兴造记各二篇,共三十四篇。这里面,有热情赞颂之辞,尖锐批判之言;也有详细考证之著,周密辩析之论;还有委婉叙述之文,抒怀言志之章:呈现出纷纭多彩的面貌,有较高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选择了以下几篇杂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洵的《木假山记》、曾巩的《墨池记》、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这几篇杂记“从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专题导言),各类教参对每篇文章的微言大义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却很少从整个专题的角度进行阐释。笔者在通览这几篇传世之作后,感觉有一股浓浓的“爱”的热流在每篇文章内潜行暗涌。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璧。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俚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  相似文献   

5.
“记”体散文是苏轼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收集在《苏东坡全集》中的共约六十余篇(不包括《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等游记小品)。其中记叙亭台楼阁、佛寺道院等名胜建筑的有《喜雨亭记》、《中和胜相院记》等二十九篇;记载书画文物,奇事异闻的有《传神记》、《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等十六篇;记叙公堂、学校、水利建设的有《盖公堂记》、《南安军学记》、《钱塘六井记》等九篇;山水游记,寓言游记有《石钟山记》、《陲乡记》等五篇。这类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较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的  相似文献   

6.
论郑廷玉在元杂剧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郑廷玉在元杂剧史中的地位张本一郑廷玉,生平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据《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归其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以下简称“前辈才人”),著录其杂剧二十三种。流传至今的有五种,简称为《楚昭王》、《看钱奴》、《忍字记》、《后庭...  相似文献   

7.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4课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相似文献   

9.
《黄州快哉亭记》是历史名篇,对其解读的文章不少,许多文章读后,总觉得有些隔,对《黄州快哉亭记》的整体分析不清晰.“快哉”,是否写了“三快”?“三快”的关系如何?第二段写了“两快”,一是景物之观,二是人文遗迹.这两段作者放笔写来,确实凸显了快哉亭的美感,令我们一般人看后,都有快感.  相似文献   

10.
秋瑾和夏瑜     
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最近无意间发现了短篇小说《轩亭复活记》。 《轩亭复活记》,无生著,1907年作为《女子世界》的增刊印行。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名为夏瑜。小说写革命者夏瑜在轩亭口牺牲后竟又复活了。这内容虽然有点荒诞,但它多少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烈士不死的心愿。同年,竞存书局出版了《秋瑾再生记》,黄民编,小说内容和《轩亭复活记》完全一样,而主人公的名字由夏瑜干脆改为秋瑾了。这“黄民”也很可能是小说的真正作者。1912年上海复社出版《黄剑血》,又把《轩亭复活记》收入集…  相似文献   

11.
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些注释,如《楚归晋知 》“臣不任受怨” 之“任”、《触龙说赵太后》“念悲其远也”之“念”、《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 池” 之“ ”、《许行》“劳之来之”之“来”、《齐桓晋文之事章》“  若无罪”之“若”、《不 龟手之药》“不能自举”之“举”、《五 》“皆非所持国”之“持”、《陈情表》“听臣微志” 之“听”、《喜雨亭记》“属客而告之”之“属”,提出质疑,详引前人训诂材料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黄州"遗爱湖公园"的建成,激起人们学习研究《遗爱亭记》热潮。1992年,黄州修建休闲公园。笔者受苏东坡《遗爱亭记》、《满江红》、《醉蓬莱》等诗文启发,以"遗爱湖公园"称谓命名之。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有些读者、研究者在描绘、欣赏、评论"遗爱湖公园"时,也出现了对《遗爱亭记》内容、作年的错误解释。为此,笔者做出考辨正误,力求还原"遗爱亭"与《遗爱亭记》的原貌与本意。  相似文献   

13.
亭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功能由实用逐渐转为审美,亭记文遂成为唐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唐前文人较少以亭为吟咏对象,盛唐出现以亭为描写中心的文章,开元时期出现了以“亭记”为名之文,且在“记”的同时开始语涉议论。中唐的亭记文“记”“论”兼重,不少文章的中心已移向议论,多表达作者的理念。晚唐如杜牧与皮日休等人的亭记文甚至越过“记”而直接以“论”为重点,亭记文也在唐代完成了由“记”转“论”的历程,对宋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泰山极顶》刊于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人民日报》,是为庆祝国庆十周年而写的。泰山,自古称作“五岳独尊”,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临近东海,极顶称日观峰,峰上有日观亭。日观亭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有这样的笔墨,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登泰山记》,也写了在日观峰观日出。唐朝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代想登泰山未成,写下《望岳》一诗,寄希望于将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登泰山观日出,千百年来,成为文学家、诗人抒写、歌咏的老题材。  相似文献   

15.
李文藻《南涧文集》卷上《琉璃厂书肆记》中有云:“……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盖本曹氏而归于昌龄者。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楝亭掌织造盐政十余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交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钞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钞本。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宗椠本,余不可尽数”。由此可见曹代藏书之盛,而曹雪芹家学之渊源也。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上了中学以来 ,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 ,或叙述事件 (故事 ) ,或说明事物 ,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 ,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林林总总 ,美不胜收。2 .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 ( 1 0 45年 ) ,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 ,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 ,…  相似文献   

17.
<正>读《醉翁亭记》,学生多为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名为醉翁亭作记,但全文摹写醉翁亭的只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等寥寥几笔,所“记”俨然不在于亭,何以如此?二是文中明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山水之乐”,却又道“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该做何解?对此历来多有探讨,这里笔者也献芹一二。问题一:“记”不在亭,则“记”在何处?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的十六本杂文集,除《且介亭杂文未编》、《集外集拾遗》外,都撰写了《序言》(或称《题记》、《前记》、《小引》《题辞》)或《后记》(或称《附记》),计有《序言》十四篇,《后记》六篇(即《写在〈坟〉后面》、《〈华盖集〉后记》、《〈伪自由书〉后记》、《〈准风月谈〉后记》、《〈且介亭杂文〉附记》、《〈且介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上了中学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或叙述事件(故事),或说明事物,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林林总总,美不胜收。2.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政知事(副宰相)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语第五册第五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以下简称《始》、《醉》、《满》、《峡》),都是山水游记中的典范之作。它们在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自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