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儿童是什么?"的认识也不一样,体现出儿童观的历史性,儿童观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儿童时应该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虽然关于儿童的认识千差万别,人们对本质的认识都为"儿童是人"。本文拟以阿米尔汗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为例,从倡导自由、差异、多元等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儿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期对儿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儿童观是站在成人的世界对儿童——这个人生发展特殊阶段的整体认识和把握,需要回答谁是儿童、儿童生活、童年的价值、儿童的幸福与快乐、如何认识儿童等诸多问题,其中儿童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观念的更新是关键,而儿童观的转换则是关键的关键。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如何看待儿童,其重要前提是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为指导来认识儿童。“对儿童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如何认识儿童,以什么方法认识儿童”却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曾经像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把儿童当作客观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认识儿童;曾经像认识小动物一样,解剖式地认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也曾经像崇拜神一样“仰视”儿童。应该说,正是由于方法论上的限制使我们对儿童的认识远不能满足儿童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5.
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吗?认识儿童的哲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是儿童最初取得知识的源泉,儿童认识自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学前儿童认识自然》一书,不在于把这门课单纯看成智育课,而是把儿童掌握知识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同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逻辑思维、注意力、语言能力、观察力和求知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现象学视域,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简要分析,提出儿童生活世界主题,并阐释了儿童生活世界的两层含义: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即"儿童如是";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即"儿童为何如是"。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有效描述"儿童如是"及深度诠释"儿童为何如是"的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路径:一是以"面向儿童本身"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原则;二是以儿童"是其所是"的显现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切入点;三是以"聆听儿童"以把握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回溯求证"以探明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作为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8):184-185
《摇篮里的科学家》介绍了儿童怎样了解人、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学习语言及科学家对儿童思维和大脑的认识,结合现实可以得出儿童具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成人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相似文献   

11.
刘智成  边霞 《幼儿教育》2012,(33):47-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儿童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生成以及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展开的。相关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儿童文化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待深化;对儿童文化功能的认识有待全面;对儿童文化的研究要更关注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解决对儿童的认识问题。对儿童的认识,是儿童阅读、语文教育研究的立论根基。儿童的心灵是什么?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空的容器,因此儿童教育(包括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从外  相似文献   

13.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系列客现外在条件的刺激下,加之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其中儿童从最初认识客观外在世界的具体形象到认识客观外在世界内在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这一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是需要儿童掌握人类大量的语言、文字符号等工具实现的.儿童掌握和利用文字符号来实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是儿童认识世界各种工具中的基础而又基础的工具,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学龄前儿童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们汉语当中常用的2500汉字,那么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及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可想而知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恐怕我们现在的小学教材也要全部改写了,同时也省去了小学教师用大部分的时间来教儿童识字,也不致于使儿童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嬉戏、玩耍甚至在百无聊懒中度过,因为那时的儿童自己已经掌握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儿童自己就可以读书、看报了,因此让学龄前儿童识字,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来实现认识客观世界,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幼儿园必须做好,也应当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1)指导儿童认识青蛙和蟾蜍的生活史,形成两栖动物的概念。(2)指导儿童认识青蛙和蟾蜍的外形特征如何适应于水陆两栖的生活。培养儿童联系生态环境观察动物的能力。(3)培养儿童进行长期观察的能力、兴趣和习惯。(4)指导儿童认识青蛙和蟾蜍对农业的益处、对儿童进行保护自然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渠道.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而且还承载着人类文化.三喻文化的存在为儿童游戏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分析儿童游戏与三喻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期引起人们重视儿童游戏、关注儿童生活及理解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16.
练慧璟 《考试周刊》2011,(41):232-233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是幼儿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为走向成人生活做准备。因此,游戏对儿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特殊儿童观是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特殊儿童是人类群体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说,特殊儿童观问题实质也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的问题。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相伴随,人类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受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表现出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认识水平,即不同的特殊儿童观。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计说明《影子》这一课是在儿童认识了东、西、南、北方向后学习的。课文安排从做手影游戏开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对比,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通过儿童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最后,让儿童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认识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因为儿童经常在阳光下或灯光下看到自己身体的影子,所以,本课教学拟从室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开  相似文献   

19.
提出问题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认识、引导和解答儿童提出的问题,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儿童提问的特点出发,对如何认识儿童的提问,如何正确回答儿童的提问,如何提高儿童提问题的水平等几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谈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问题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认识、引导和解答儿童提出的问题,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儿童提问的特点出发,对如何认识儿童的提问,如何正确回答儿童的提问,如何提高儿童提问题的水平等几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