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互助是人们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就学生而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互助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互助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的心理需求,有被爱护、关心、关怀等爱的需求;有被欣赏、称赞、表扬、奖励、肯定等赞赏的需求;有被同情、安慰、善意、友好、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中 ,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 ,有近 30 %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 ,中小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 ,危害了社会。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 :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 ,只有了解学…  相似文献   

3.
心理笔记在这里是指让学生用笔记录自己一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心理倾向及行为特点。它是学生敞开心扉、倾诉心曲和老师沟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施钢 《教育艺术》2006,(6):57-58
一、大学生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提出的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社会条件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刻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  相似文献   

5.
地震过后,学生需要心理重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心理互助的形式主要有设立心理互助员,成立心理互助组,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组建心理社团等。学校要把心理互助作为促进学生心理重建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心理互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学生进入初二 ,正是青春期形成高峰阶段 ,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压力和困惑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但他们又不愿与家长和老师主动沟通 ,常常陷入苦恼中而不能自拔。针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闭锁心理特点 ,笔者连续三届对本班学生开展了“心理互助”实验活动 ,即鼓励学生人人当心理医生 ,为他人排忧解难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让学生用代号写出自己的心理烦恼或心理问题 ,即以心理咨询信的形式写出来(每月活动一次)。第二步 :把学生写好的心理咨询信统一收齐 ,然…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心理健康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包括:热爱学习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评价自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真切而实际地感受各种情绪等。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表现为厌学心理、人际关系紧张、自卑、偏执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心理互助是中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对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监控和防治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培育学生的爱心、提高学生的心理助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心理互助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开发非正式群体互助资源;建立中学生心理帮助志愿者协会等。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心理发展还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如何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如何使他们懂得心理保健知识,防止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发生,如何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几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大学生心理互助是在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力量不足的背景下而出现的,既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又有明确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开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一条价值主线、两项依据、三种主要形式、四个主要目标、五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不仅有运动的功能还有健心的功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达到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静 《甘肃教育》2000,(2):16-16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真诚的气氛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在轻松、无虑的活动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了解他人;让学生通过对活动情况的感知、体验,进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并且影响自身行为的改进,自觉地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助人品格和自助能力,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包括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设立大学生心理互助员、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课题研究、发挥非正式群体的心理互助作用等多种方式。学校要把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作为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大学生、让大学生充分体验,要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朋辈心理互助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但目前还存在规范性不够、科学性不强、心理互助员素质不高、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需要在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互助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心理互助是指受过一定专业心理助人技能培训的学生心理互助员,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同学当中开展心理帮助的活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基础;符合大学生心理求助意向,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现实主客观基础.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有效模式中健全心理互助组织体系是基础:提高心理互助员的助人技能和素质是关键:规范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