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灯初上。当时钟的指钟慢慢走到6点30分,上海数百万台电视机几乎同时打开,这是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节目时间,短短的25分钟时间,要播出20多条新闻。上海在这旋转的世界中一天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上海在这改革开放的舞台里所演出的每一出活剧,都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据调查:上海有54%左右的市民是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了解上海的变化和获取信息的;上海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台各档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杨振宁博士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只看一小时的电视:上海台的“新闻报道”和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各国驻上海的新闻机构将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从1992年12月4日起,上海开始评选“最乏味的影片”。评选范围包括1992年1月至12月进入上海电影发行市场的180余部各类影片。此举真可谓一绝!往日只见电影评“百花奖”、“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等等,哪里见过评选“最乏味的影片”?上海这次活动,既评优,也评劣,实在让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其咄咄逼人的经济优势,创造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珠江时代。 然而,近两年来,上海再次显耀出夺目的光芒。90年代以来由浦东开发带动的大上海的复苏和经济振兴,极大地恢复了上海人的自信心,他们喊出了“90年代看上海”的口号,将城市民谣:“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续了一句:“要看中国的近两年,请到上海!”  相似文献   

4.
郭红解在《上海档案》2000年第4期发表了《从“科技史料走进博物馆”说开去》一文 ,对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将曾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档案史料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事 ,发问 :“这些珍贵档案为什么都‘走’了?”作为档案人 ,他说 :“对这份档案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编《上海档案志》时 ,我们特地将此档案列入志书并作介绍。呜呼!以后续编《上海档案志》时 ,不得不在后面添注一句 :2000年6月后 ,该档案已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为了表达他的心情 ,文中议论 :“也许若干年后 ,……有关我国第一台…  相似文献   

5.
“先驱”半月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机关刊物,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在北京创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一再查禁,从第四期起改在上海出版,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被迫终刊,共出版二十五期。每期出四开四版一张,内容有:“评论”、“讨论”、“译述”、“通信”、“政治短评”、“随感录”等。“先驱”是一个半公开性质的刊物,主要读者对象是青年学生和一股知识分子。“先驱”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北京地方团机关报时期、团上海临时中央局机关报时期、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机关报时期。  相似文献   

6.
一、首倡于上海我国最早倡议组织新闻界团体,是由上海的报纸发起的。1905年3月12日(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七日),上海《时报》在“本馆论说”栏内发表了《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建议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同盟会。论说阐明其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可祛三害”,即“对于在外者”,可以同外国报纸的侵略宣传进行斗争,“设法使之消灭,即不可消  相似文献   

7.
上海建300层“摩天楼”纯属子虚乌有。2001年2月上海某报报道,上海正设想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300层摩天大楼,造价估计逾100亿英镑。上海市规划局有关专家指出三个“不可能”: 高度不可能、技术不可能、投资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编辑部负责同志: 收读每期《新闻记者》月刊,颇受教益。很感激! 最近读第9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我有不同意见要说一说。 1、文章一开头就说:“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以后的新馆所建设实际出发,进行了“国内一流、世界先进”这一目标定向的战略思考。文章认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内涵是跨世纪的图情新馆所的建设、上海“信息港”枢纽之一的运筹、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的形成、国内图情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的定位、科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现代化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点的部署;“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科学指标分解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原则、“优势”原则、“可比”原则、“操作”原则和“动态”原则;“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科学指标体系包括如下指标群:资源配置、“软”“硬”水准、功能集成、对外拓展、学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标题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题:北京是“首都”,上海是“财富”。不同的标题给人不同的感受:理直气壮到北京,小心翼翼进上海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情侣墙”变“短”了》(新华社7月28日播发)一文,从“上海的情侣墙变‘短’了”这一很“小”的事实中,引出了上海人娱乐场所、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样一个大的主题。如此以小引大,你没法不佩服。《短》文先交代了“情侣墙”的背景,然后引出有些人发现“情侣墙”变“短”了,自然会发问:“如今的情侣那里去了?”这自然又要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目前 我国上海正在加紧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浦江两岸沉浸在浓浓的“申博”氛围之中。“中国如有一份幸运 世界将添一片异彩。” 这是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能够举办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 举世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13.
国内广播影视会展业(以下简称会展)已形成以“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和“中国广播影视博览会”为主的多个大型活动.构成传媒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然而.近几年.会展似乎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承办方的招展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广播影视会展.是鸡肋?还是蛋糕?一、会展历史:从“三家店”到“群英会” 1、1986——会展业“元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电视业获得快速的发展,电视市场已初显规模.仅电视剧一项.年产量已达4300多部。富有国际视野的上海广播电视局.在1986 年12月10日,举办了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称为“上海国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上海媒体“麦兜”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了香港系列动画电影主人公“麦兜”在上海报道中呈现的上海特质——“小市民”的“烟火气”与“以不自觉方式反抗工业化”的“知识分子气”.本文认为,这是上海媒体对香港在本土、殖民、民族文化张力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共鸣.以镜像论为基础,本文认为:上海媒体之所以强化这种“香港镜像”,是因为同样面临“封闭”的瓦解,希望通过“指认”香港描摹“上海想象”,以构成对“他者”——“乡土中国”的本能对抗.根据未上映的麦兜新电影相关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在“麦兜”呈现出弱化地方共同体意识趋向的情况下,“上海想象”是否还能形成与民族主义主流意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上海解放不久,《新民晚报》一个记者写了一篇特写,标题是《南京路是上海的精华》,稿子一登出后,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对这提法表示不同意见:“旧上海是奢侈消费的城市,南京路糟粕很多,今天再称为上海的精华,我认为不合适。希望贵报以后多向我们介绍上海的工业生产,工人劳动等方面的情况……”末尾署名是“一读者”。编辑部负责人赵超构从笔迹上断定,这封信是出于陈毅市长之手。因为这样的毛笔字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再加上信笺和信封上都印有红色的“上海人民政府”字样,更证实了这猜测没有错。  相似文献   

16.
南方某城市的一位青年,问起到他们那儿参观学习的上海人:“你们的第二职业是什么?”几个上海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耸耸肩膀回答:“我们上海人是不允许找第二职业的。”那青年听后笑道:“今后,如果一个人没有第二职业,恐怕是很容易被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甩掉的。”其实,上海也有人在从事第二职业。他们当中,有层次较低的劳动者,也有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别的不说,就拿新闻界来看,兼职编辑、兼职记者,甚至兼职编委直至兼职副总编,虽属少数,亦不罕见。至于编辑记者向“外报”“外台”“外刊”投稿,这原本不足为奇,而有的成了“写稿万元户”,“外稿  相似文献   

17.
辛亥以前 ,沪上开办的火柴企业 (包括外资 )及其使用商标 ,据现有的史料记录 ,可大致略述如下 :一、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光绪三年 (1877年 )末 ,在上海大马路 (现今的南京东路 )一洞天后 ,上海制造自来火局于此诞生。据当年的《申报》广告 :“今本局从外洋购到顶上之油及各药料制成自来火出卖 ,其货火头极旺且日久可不回潮 ,价银比外洋来者格外公道。”“所制‘马牌’自来火”每匣售价五文左右。〔 1〕 在该局发轫之初 ,其所制的“马牌”火柴即受到国外进口货的倾销和竞争市场的威胁。不到半年时间 ,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就登报启示 :“本局之货因…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31日,上海《青年报》在知识信箱专栏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梵天”和“安拉”的争吵》的短文,解释不久前印度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历史根源。文中说:“伊斯兰教一贯进行‘一手拿剑,一手拿可兰经’的征战”,“把猪奉为神明”等等。文章发表后,激起了上海广大伊斯兰教徒的强烈不满。从今年1月1  相似文献   

19.
三,逆起式导语。我的理解是:要讲正面先从反面讲起,讲反面的先从正面讲起,形成一种对比反差,吸引读者。例如: △1984年12月28日新华社电讯导语:“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报道一位经理的新闻导语:“五年前他负责整理这张办公桌,现在他坐在桌后接受别人祝贺了。” △意大利记者报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成功的新闻导语:“上海不是威尼斯……”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一些编辑时兴玩“词意大转换”的游戏。这不,“蒸发”一词就超出了原先的物理概念。3月13日,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李湘接了广告丢了主持》,文中称:“上海有线影视频道的黄金节目《品头论足》出现惊人变动——‘快嘴’李湘突然‘蒸发’,取而代之的是北京主持人胡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