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2.
孟子思想中“仁义”的实现离不开对“时”的把握。孟子“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层面。在“身”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个体行为不应拘泥于“仁义”之名;在“家”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家庭成员之间不应拘泥于“人伦”之名;在“天下”与“国”层面上的“时”,主要是讲执政者不应拘泥于尊卑有别之名。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关注了幼儿自己的“本土”理解,如“我为什么要举手”、“举手时,我心里在想什么”、“我为什么不举手”、“不举手时,我的心里在想什么”、“要不要举手”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构了“当幼儿不举手时”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4.
避雨     
《避雨》重点记叙了一位公社气象员姑娘避雨时的行动和语言。第一次下雨时,她“不声不响”地站在草棚的“最边上”。雨停了,大伙急着赶路,她“没有动”,“抬头望了望天空”,告诉大家:“还有雨!”第二次下雨时,她“仍然站在最边上”。姑娘在避雨中的行动,反映了她爱观察气象变化的特点。第二次避雨时,人们向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对  相似文献   

5.
平面几何入门阶段的概念比较集中。根据初二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平面几何入门阶段的概念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抓住本质特征,讲清概念大多数教师在引入新概念时能联系实际。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从“铁轨、路灯电线”谈起;在讲“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从“抄近路”谈起;在讲“相似形”时,从“放大照片”谈起,等等。用实例引入  相似文献   

6.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7.
同一个人怎么会异貌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同一个人在“春光明媚”的春天里的容貌和其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的容貌就有差异,同一个人在“幸福喜悦”时的容貌和其在“悲伤痛苦”时的容貌就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青春年少”时的容貌和其在“老态龙钟”时的容貌就会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同人异貌”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不同状态下的面貌会发生改变,我们在作文  相似文献   

8.
同一个人怎么会异貌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同一个人在“春光明媚”的春天里的容貌和其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的容貌就有差异,同一个人在“幸福喜悦”时的容貌和其在“悲伤痛苦”时的容貌就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青春年少”时的容貌和其在“老态龙钟”时的容貌就会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同人异貌”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不同状态下的面貌会发生改变,我们在作文时恰好可以借助“同人异貌”的客观规律刻画人物“立体丰满”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台湾与祖国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台湾”得名台湾曾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在祖国的历史文献上。汉代的“东”,三国时的“夷洲”,隋、唐、宋三朝时的“流求”,元代的“琉球”,明朝时的“东番”都是指今天的台湾。而“台湾”二字的出现,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郑成...  相似文献   

10.
《芙蕖》中“群葩当令时”一语,是句子“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的主语部分。课本对它这样加注:“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把“当令”注为“正当时令”没有什么不妥,“当”是“适合”的意思,动词。但是,把“群葩当令时”译为“正当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语”。居高临下——如“你不该这么做”、“我在你这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频率副词“不时”来自否定结构“不时”.最初“不”和“时”之间的句法关系很明显,随着“时”句法环境的变化,“不+时+ VP”这种组合形式也出现了.构式“不时VP”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层次由[不+(时+ VP)]变为[(不+时)+VP],随后“不时”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频率副词,最终在元代完成.“不时”词汇化的动因是词汇的双音化、使用频率、主观化,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3.
景教碑“七时礼赞”中“七时”究竞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考察佛经中与之类似的“六时礼赞”,确定“六时”为“每日六次”;景教史上曾有过“每日礼拜七次”的仪式,二教均有每日礼拜的习俗,只是礼拜次数存在差异。景教传入中土后,面对佛教“每日六次”的礼拜仪式,极有可能受佛教“六时礼赞”影响,汉译“每日七次”礼拜为“七时礼赞”。因此,“七时”应类比佛教的“六时”,意为“每日七次”。  相似文献   

14.
高考阅读题的题干在提到“原因”这样的字眼时,其修饰语指的就是“结果”。在解题时,可以凭借其“结果”到原文中去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5.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 ,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 ,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 ,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 ,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 ,“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都市精灵》写到多种“精灵”,作者在描写时赋予它们各不相同的动词,凸现出各种“精灵”的个性,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文学色彩。一.铺排式动作描写作者在写到院子里“成帮成伙”的灰喜鹊时,说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连用“跳”、“飞”、“叫”三个动词,并让“……来……去”这一句式构成排比,渲染出院子里所特有的“生机和欢乐”。这三个动词是否重复,能否删去一个?不能。“跳”主要发生在近距离,“飞”则相对远些,“叫”呢,可以是在栖息时,也可以是在“跳”或“飞”时。三个动词,各有侧重,各得其所。二…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正视学生的错误,当“回答别样”时,引领探究;当“回答错误”时,宽容鼓励;当“回答不广”时,延伸拓展;当“回答不精”时,辨别引导。  相似文献   

18.
解读Quirk看“虚拟”--兼答刘礼进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Quirk等有关虚拟语式重要性方面的观点的变化着手,探讨了“两型说”及其起源、Quirk等与章振邦等在类型划分上的异同、“两型说”的缺陷及刘礼进(2001)对Quirk等的误读,并指出,作为虚拟语式重要特征的“句法从属性”是客观存在,无法否认的。在解答刘礼进(2001)有关问题时,作者对“后时虚拟式”的最早观点作了部分修正,提出:“命令虚拟式”体现“语境后时”,“程式虚拟式”体现“意念后时”。  相似文献   

19.
袁海军 《广东教育》2008,(10):16-19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缺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融“数”和“形”于一体的试题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揭示与转化,帮助同学们通过类比,去发掘、剖析问题中所具有的几何模型,培养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中,当表示“把某物给对方时常用"Here is…”;“Here are…”等倒装句型。“Hereyou are.”和“Here it is.”都可用来表示“给你”的意思。是表示把东西交给对方时常用的口语。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