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聪 《考试周刊》2014,(60):18-19
文学翻译在中国大体可分为四类: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和散文翻译。其中中国诗词更是负载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负载了五千年的传统底蕴,以至于诗词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中西文化表达的差别,许多中国诗词英译本很难表现原作的意境和传递原作的美感,使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英译后的中国诗词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的灵魂.因此译诗如不能传达意境,原诗的美学价值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艺术风格的赏析,从审美的视角对翟理思(Giles)、林语堂以及许渊冲三位先生所译的三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英译应再现原诗意境、传递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陈王钗 《现代语文》2006,(5):100-101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古诗英译的意象组合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最重要的层次是美学层次,中国古典诗词的译者应努力将原诗意象组合创造的审美形态,通过译语充分再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组合美,即意象组合的动态美,蒙太奇之美以及情感美,并就三类意象组合美在英译文中的再现通过实际译例比较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及应当引起译者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意境传递的过程。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汉语古诗词英译本中意境的传递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木文基于诗歌语言与中英诗歌差异,探讨了意象与意义层面上意境的不可译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艺术意境的迁移是造成古汉语诗歌英译困难的因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在古汉语诗英译过程中影响其艺术意境迁移的其中两大因素,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力和由古汉语诗语言本身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对外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我国的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美学视角出发,对古诗中的意境美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诗歌翻译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英译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单历代文人留下的不朽诗篇足够让人们赞叹不已。然怎样将其译成英语,让西人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译界争论之焦点,迄今尚无定论。中西语言不同,文化迥异,因而中国古诗词英译难度颇大。尽管如此,我们首先应坚信其可译性,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向西人传达其“原汁原味”,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从音、词和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4.
意象派和中国诗关系密切,二者有同有异。一方面,在文学理论上,二者的主张具有近似性,表现出文学创作形象思维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中,此派诗人在创作中,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较大的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草意象的生成原因@钟巧灵$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南株洲412007~~  相似文献   

17.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含蓄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特征表现以小指大,因近见远;文以复意为工,义生文外,秘响傍通;言有尽而意无穷;多义性与朦胧性。含蓄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渊源,如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道家虚无说的哲学影响、禅宗思想的影响、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观照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赏析古诗应从了解诗人、诗词的背景资料,赏析诗词意境,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等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二、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三、追求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