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母语迁移既体现在对第二语言输入的理解过程中,又体现在第二语言输出的加工过程中,尤其直观地体现在日汉翻译实践中。文章应用对比分析理论,通过对汉语(母语)和日语(目的语)进行词汇特点、语言习性、认知差异等方面的对比,剖析了日汉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以往对母语迁移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对比分析假说及母语迁移的定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着重在对比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语音层面的母语迁移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红平  王卉 《考试周刊》2012,(74):103-104
英语习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迁移现象,其中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然而,受传统观点的影响,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干扰作用往往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而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却很少被提及。甚至被忽略。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对比,分析了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正在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母语会对第二语言习得造成迁移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通过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几个层面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并提出了克服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中介语和语言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迁移是指来自母语和已习得的其他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它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通过英汉对比,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文化背景层面上分析了中介语在汉语中的负迁移现象,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利用母语知识,减少母语的干扰,消除母语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李继宏 《文教资料》2006,(14):136-137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的负迁移表现层面:语音、词汇和语用,同时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用等层面影响各个子系统的学习。本文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借助翻译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汉译日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在词汇选择和运用时出现的典型误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减少母语负迁移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潘蓉蓉 《考试周刊》2011,(14):105-106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母语迁移现象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正迁移促进二语习得,负迁移妨碍二语习得。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而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及文化等方面分析母语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旨在强调母语正迁移的重要性,积极利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面影响,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和普遍语法理论.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因此,要合理的运用母语的正迁移,尽量消除或降低母语的负迁移,达到促进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10.
耿冰  陈薇 《双语学习》2007,(9M):26-27
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着大量的母语迁移现象,对迁移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本文分别列举分析了语音、句法、词汇、文化等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研究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是深刻的,二语水平较低者在二语学习中常常依赖母语思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的影响,如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其初级阶段就普遍存在。运用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汉语和英语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也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有争议的论题,它对二语习得和教学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文章简要概述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中关于语言迁移研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贡献,分别指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希望借此整理外语教师在二语习得理论上的思路,为二语习得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 hot debate in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a second language is naturally connected with age.This article explores whether one's age at which he begins 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his accent.With contrastive analysis,the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rare for late learners to have a native-like accent.  相似文献   

14.
翻译过程是在译入语中找出与原语对等的表达法的过程。由于英汉语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各自的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英汉对比在翻译中的应用,并从词法和句法等方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外语教学先后把语言的结构、功能、心理、文化等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把外语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行为,先后强调教师、学生或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从对比语言学出发考察外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阐释英汉对比语言研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是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围绕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修辞规约异同及汉族文化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这两个话题,国内外学者作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复杂多样,但定性和实证对比研究居多;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然也存在不同的声音。而多元化的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理论值得期待,基于口语语料和网络对话这种新文体的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历史和外语学习实践都表明,语言迁移研究是一个重要话题。而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重新审视语言迁移定义的准确与完整问题、重新审视解读语言迁移现象的理论假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在以英语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中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负迁移的形成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甚至过度相似性或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借助或照搬第一语言的知识而造成的,在此,笔者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各个平面的负迁移现象,包括语义、语法结构、语用等各层面上的负迁移。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具体教学中避免负迁移产生的相关对策:(1)重视第一、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9.
谈语言对比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人类语言和民族语言,认为人类语言存在着一致性,民族语言存在着差异性。民族语言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