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寻求挫败     
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震慑被并吞的喜悦。有人出发去“征山”,我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形体的涣释,精神的冰泮,是自我复归位于零的一次冒险。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可交锋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照面之间,彼此惊…  相似文献   

2.
我寻求挫败     
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寻求被震撼被并吞的喜悦。有人出发去"征山",我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炙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觉,是自身的消失,是形体的涣释,精神的冰泮,是自我复归位于零的一次冒险。  相似文献   

3.
我寻求挫败     
(1)我一直在寻求挫败。(2)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于零的一次冒险。(3)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4)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  相似文献   

4.
正禅宗有三重境界之说: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致可理解为:最开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后来能看到深层了,发现山与水的内涵或寓意,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笔者以为,这三重境界用来说明数学解题也是合适的.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问题时,会有  相似文献   

5.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所以或雀跃或悲伤,于是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山水、认识山水,山水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显得风格迥异,这时的山与水仿佛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山那水;走出山水,恰如"千回百转之后,一切回归大地"一般,所有的色彩与情感回归到山水之间,再同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人把语文教学概括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此,语文的难教就可见一斑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上学生喜欢的课。作为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怎样上?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应互为主体。旨在使教与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1、在教学中应注重四个环节的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赵亮今天没有上早读。我问起缘由,同学们支支吾吾说他感冒了,夜里失眠,早上便没有起床。我回答说:"感冒了要去看医生,在寝室躺着可不行。"便有人低声嘀咕:"老师,他不是感冒。他是失恋了,已经有几顿饭没好好吃了。"于是,我向他的寝室走去。  相似文献   

8.
这天深夜,我正在看《木偶奇遇记》,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在梦中,我听见有人大喊"救命"。我顺着声音寻找,来到一口井旁,那"救命"声正是从井里传出来的。原来,是一个阿姨带孩子去看病,由于天黑看不清路,掉进了井里。幸好那是一口废弃的枯井,里面没有水,她们才没有被淹死。怎么救她们呢?周围没  相似文献   

9.
乌江的流水让我感到一丝神奇的力量,我回江东干什么?再统率江东子弟杀回来?再为了这个破碎的天下而去拼杀?为了生灵,我退一步。山开始明白,沉稳不是固执,水也终于流到我们心中,山和水终于相会了。散文是一种最接近生命本体,最能表现人们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文体,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在散文里,“我”是被表现的主体,“我”是叙事的主角,“我”对一切有较深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正>从小到大,总是有人跟我说,"你应该……你不该……"、"我是为了你好"。爸妈从小告诉我,要先倾听别人,这是尊重。于是听到这些意见,我都会试着去做一做。但我慢慢发现,好像别人看起来的好,并不是我以为的好。按照别人的思路或想法去完成别人心目中的我,那个我,还是我吗?再后来我逐渐懂得了筛选。我努力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寻找最中肯客观的一个,不愿在这个过程中丢失自己。对于工作,我是一个全力以赴、不会说很多话的人,但也是一个很难被说服的人。我从不畏惧错误。不犯错,怎么找得到正确的路呢?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8):53-54
高三的复习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得到题目的答案,回归课本让学生从"二次学习"的角度,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我们高三的学生,必要时需要达到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求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4.
卑微的承诺     
20214年3月10日晴记得有人曾说会一辈子记住我,可一转身别离,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再相遇,竟成了陌路人。记得有人曾说我给他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可没过完那个夏季,又有了另一段刻骨铭心。记得有人曾说要陪我去同一个地方,可当离别来的时候,我被往东拉,而你被往西扯。  相似文献   

15.
正我越来越怕那些暧昧不明的小承诺,一听到有人说"等一下打电话给你""等一下去你那里",不能说出确切的时间的话,我巴不得立即表明:"那就不要再打来了,还没说完的话就在网上说;也不要过来了,改天有了确切的时间再约吧。"不是怕等待,生活不是在等这就是在等那。比方说等体检报告,应该是最令人坐立不安的事了,可好歹还是有个日期,在等待期间可以专注  相似文献   

16.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结婚的理由     
"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我不结婚不可以吗?"这样的问题我已经记不清楚被问了多少遍了,问这个问题的好像都是女人。是啊,我们从小就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为什么要结婚呢?有人说"为了合法地做爱"!婚姻法没有规定两个没有配偶的人发生性关系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奇异的微笑     
陈志宏 《八小时以外》2013,(12):119-119
朋友从网上给我发来一张视频截图。乍一看,是一个女人的笑脸,细一看,感觉那女人不像在笑,再仔细辨认,疑云消散,不就是笑脸嘛!看一张截图,历三重心境,这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对参禅境界的领悟颇为神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文献   

19.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20.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