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内地学子尹日强在返校赴港途中"失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尹日强虽然平安无恙地回来了,然而这个事件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近年来"港校热"的反思.按香港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2002年至2003年度,赴港就读的内地学生不过633人,而到2006年至2007年度上升到2973人,5年间增长了约3.7倍.  相似文献   

2.
琪琪  小琳 《母婴世界》2010,(1):56-5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赴港分娩?近年来,出现了一股内地孕妇奔赴香港生子的热潮,据深圳一家专门从事"香港生子"业务的中介公司透露,每周都有两三个内地孕妇通过这家公司前往香港,生下一个具备香港居民身份的婴儿。到香港生孩子的内地客户中,有娱乐明星、公司白领,甚至还有公务员,其原因无非是生二胎、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促进香港学生赴内地升读大学,为了让内地大学及时了解香港考生来内地升学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回应他们的诉求,本文基于问卷与访谈的实地调查,以第一手资料梳理了当下港生来内地升读大学的动机、路径和基本诉求,分析内地高校对香港学生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执行情况,探索在"一国两制"下内地高校对港招生工作的着力点及配套政策的跟进。  相似文献   

4.
正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至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祖籍浙江宁波。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邵家八兄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赴港后被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亦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本地的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他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港大"对于内地生的吸引力是有增无减。为什么要上"港大"?已经绝非一人一家所关注。吸引力有增无减2011年,香港大学迎来百岁华诞。香港大学对内地生的吸引力,在历年的高招大战中可见一斑。据"港大"内地招生部门负责人马纳介绍,去年总共有近40名"省市头名"报考"港大",占到了内地高考状元总数的近三分之二。事实上,不仅是香港大学,广义上的"港大"——香港的大学,这几年对内地生的  相似文献   

6.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高校开始在内地17个省市全面招收本科生。7年间,每年有1000多名内地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入港校,赴港攻读研究生的数量也迅速攀升。如今,7年已经过去,根据香港相关规定,内地居民连续居住7年即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在港内地生由此更面临着令人纠结的"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7.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香港高校向内地招生的序幕即将拉开。2011年,京城高考"状元"悉数赴港就读,曾引起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①。众所周知,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始于1998年。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第二年起,香港的高校就向内地学子抛出了“橄榄枝”,通过与内地高校进行学生交换的模式,拉开了港校内地招生的序幕。2003年香港8所高校同时在内地正式招生,更掀起了一股内地学子赴港就读的热潮。之后,澳门高校也加入了内地招生行列。一时间,报考港澳高校,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香港见闻     
因为儿子在香港定居,我得以多次赴港探亲。每次从香港回来,同事、朋友都好奇地问,香港和内地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把在香港的见闻略加梳理,既能满足朋友的好奇,也顺便重温一下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表征的学生跨境流动亦日趋频繁。自2004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互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备忘录、2006年香港提出建设"地区教育枢纽"的规划以来,内地学生赴港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迅速增长。尽管已有文献探讨了内地学生赴海外及香港求学的动机与推拉因素,但针对内地学生赴港就读授课式研究生项目(Taught Postgraduate Programme)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  相似文献   

12.
香港各大学今年扩大在中国内地招生的动作不仅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奶酪”,更使人质疑内地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竞争力。有学者日前发表文章说,香港在硬件、师资以及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教育优势,以及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内地最优秀的学生赴港就读,今后内地的一流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二流说”让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再度受到舆论的责难。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江南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遭多方质疑。文章指出,中国大学的弊端主要包括:学官不分,资…  相似文献   

13.
东华三院创办于1870年,是香港历史最久及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在香港医疗和教育领域均占据重要地位。东华三院长期爱国、爱港,热心公益,具有良好信誉。应东华三院邀请和教育部派遣,我们于2014年1月2日至6日赴港访问。  相似文献   

14.
张冬连 《江西教育》2015,(Z1):83-85
2013年上半年,经过教育部选拔,我有幸成为"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中的一员。8月20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战友"(其中语文教师10名,数学和幼教各20名)踏上赴港的征程,携手相聚香江之畔,拉开了在港工作的序幕。由最初的茫然、紧张到了解、适应,然后又再到熟悉、习惯,不知不觉间,一年的时光已悄然滑过。这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和香港教师一起工作,共同成长,耳濡目染地接触了香港的教育。在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地学子赴港读书的热浪不断升温,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2008年高招约有1400名内地考生被港校录取,大部分考生高考成绩远超一本线。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赴港求学无疑为自己增加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陆勤 《教师》2012,(9):5-7
到港后,香港教育局同事组织我们进行了整整半个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崭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所有内地的同事们大开眼界。我们用足心思,努力咀嚼,贪婪吸收,终于对香港教育、课程设置,特别是在全港推行的“普教中”(用普通话教中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百闻不如一见。2011年9月7日,我们开始走进一所百年名校——圣若瑟书院,进行赴港后的首次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7.
陈曦 《小学语文教学》2012,(24):14-15,3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实践中存在着"为合作而合作",课堂上貌似"热热闹闹",实则松松散散的问题,成效不尽如人意。不少人感叹:如此合作学习,不给力啊。上一学年,我有幸成为"香港与内地教师交流协作计划"的参与者,在港一年期间,观摩了不少小学的语文课教学,发现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樊丽萍 《教育文汇》2013,(15):27-28
2012年,香港高校学制与内地正式接轨,实行“3转4”,即大学本科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此前,香港的高校为3年制,内地生赴港须先接受一年预科学习,修习香港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等课程。4年制的大学课程,应该如何做整体规划和设计?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开授新课而师资力量不足,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很多"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转投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并因此引发北大、清华被香港高校扫入"二流"的说法.然而另一种来自北大的论调却应引起公众警惕: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曾呼吁今后把香港高校的招生纳入统招计划--孙东东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为香港高校招生提供太多便利,但客观上造成内地名校录取考生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香港图书馆学会邀请,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一行15人,在团长、省学会理事长卢子博和副团长、常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协会理事长张正和率领下,于2001年6月24日至7月1日赴港考察。在港期间,代表团先后考察了刚于5月18日落成开放的香港中央图书馆以及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大学图书馆。代表团成员中常州市中小学图协的一行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