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全国统一的同类书区分号的新方法——利用ISBN号中的出版社代号和出版流水号作为书次号的方法,肯定了优点,并提出了它的不足之处,以供研究。参考文献2。  相似文献   

3.
同类书区分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次号+辅助区分号是目前同类书区分的主要方式。通过剖析同类书区分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以书次号和辅助区分号集中实现同类书区分的缺点和局限性,指出应限制辅助区分号的滥用,利用多种技术和途径解决文献实体关系描述问题,推进基于FRBR理念的下一代书目格式和OPAC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根据同类书区分方法的使用现状,结合工作实践,系统地分析、比较已有方案,突破原有模式,扬长避短,提出在计算机编目中中文同类书区分方法的统一构想,并对其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得出具体的实施途径.图1.表1.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6.
7.
罗蕴青 《图书馆》1998,(6):48-50
本文论述了同类书求异及特色指导的问题。它对传统的服务工作带来质的更新。为获得同类书求异特色之书,文中介绍了比较分析法,并阐明点上深化和面上推广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相似文献   

8.
书次号统一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次号,也即同类区分号,是实现同类书个别化的特定号码.书次号按同类书区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著者号、种次号、书名号、出版年代号等.不过,目前在我国图书馆界较受欢迎的还属前两种.  相似文献   

9.
10.
11.
代码信息是机读目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代码都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应尽量减少漏著和错著现象。文章以实际编目数据为依据,对代码信息著录中的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12.
书厄——中国图书发展史上的憾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历遭的书厄,旨在让广大读者了解图书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珍视如今太平盛世出书、藏书、用书的大好时机,形成人人爱书、读书、护书的风气,促进书香社会、书香家庭建设,进而推动图书文化事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史秋雨 《图书馆论坛》2012,(4):32-35,20
重点分析我国有声读物的受众和特性,阐述有声读物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图书馆建设有声读物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有声读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传统物质载体,在现今信息社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书籍所凸现出的“第二自然界”仍旧是装帧计中的重要课题。之所以称其“第二自然界”,是指设计者通过对书籍的设计,形成书籍的内容与外观形式、形态高度统一,为书籍自身的美化和文化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间的设计和研究是设计者探索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回顾清末我国图书分类思想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包括:对传统分类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对西方图书分类理论的传播与鉴别.对图书分类基本理论的探讨,以及对图书分类法编制技术的探讨。文章指出,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思想大量吸收了西方图书分类理论、特别是《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编制体系,但又有诸多创新,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卢厚杰 《编辑之友》2015,(12):95-99
民国时期是我国儿童读物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读物的装帧设计原则科学、内涵丰富、作品优美,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文章概括总结了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发展的背景、原则、内涵及实践中的具体个案,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图书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定义、特点与优势,从国内电子图书资源、阅读器、电子图书对出版发行与图书馆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电子图书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应的对策以及电子图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有声读物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数字资源,为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注入了新鲜活力.文章基于对CNKI中图书馆有声读物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梳理图书馆建设和推广有声读物研究脉络,发现研究成果可从资源、服务、推广和受众四个维度进行解构,并对此分别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图书馆有声读物未来...  相似文献   

20.
<正>校服初现中华,令人眼前一亮。白衣黑裙,清新靓丽,一下子接了潮流的轨;接轨之易,教会学校功莫大焉。于今最习见也最经典的校服女生图片,当是林徽因身穿北京培华女中校服,摄于1916年的一帧;林氏时年12岁,培华正是教会贵族学校。那个美啊,至今惹人遐想。早期新式学堂甚少,能入者大抵非富即贵,是以穿起校服,等于亮起了身份。在封建时代,这身份就意味着特权,特到可以欺压平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