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确而生动地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名句、诗词、成语入文,往往能使文章既生动活泼,又文采斐然。然而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的言谈或写作中,运用名句、诗词、成语的现象极其罕见,出现了“语言贫乏症”。作文往往通篇是“大白话”,根本谈不上“文采”两字。一篇600字的考场作文,几乎找不到名言、妙诗,甚至连一个成语也没有。从2005年的各地语文中考试题批阅反馈情况来看,古诗文识记部分的得分率是历年来最低的。难道目前的中学生真的跟这些饱含中华文化内涵的成语、名句、名诗出现了“代沟”?  相似文献   

2.
名句运用,历来是作文出彩的一大宝典,以名句为题,能画龙点睛:以名句作题记,能导引全文:以名句开篇,能使人一见钟情;以名句穿插,能使文章典雅灵动;以名句结尾,能升华主题。名句运用得好,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生动、意蕴深刻、神采飞扬。一、立骨统领就是紧扣话题巧用名句立意,统辖一段或全篇。请看  相似文献   

3.
“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张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话作文”。参加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孙如明老师在自己写的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也是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的一部分。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中考的成败。广大学生都“怕”作文,就是有些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场特定的氛围中,也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考作文辅导实践谈谈应试作文的要诀。  相似文献   

5.
每年中考作文不少文章选材陈旧、缺乏新意。而中考优秀作文往往在选材上能“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材料作文,令阅卷老师为之赞叹。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千万不能等闲视之。选材首先应遵循以下三原则:一是真实性。即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材料。中学作文教学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悟,反对胡编滥造。如安徽省中考作文以“最需要”为话题,许多考生写的是最需要父爱、母爱,所选材料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是父亲因车祸或疾病去世,这种虚假的材料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自…  相似文献   

6.
韦秉文 《新读写》2010,(4):46-48
名句运用,历来是作文出彩的一大宝典,以名句为题,能画龙点睛;以名句作题记,能导引全文;以名句开篇,能使人一见钟情;以名句穿插,能使文章典雅灵动;以名句结尾,能升华主题。名句运用得好,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生动、意蕴深刻、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了“适当议论”议什么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掌握各类用于议论的词语。 中考作文的“适当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灵活多变,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集中式 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叙事、描写,议论集中在一个部分进行,多数安排在结尾。有一篇中考作文《真情》,前600字用于叙事,结尾90字集中议论,深入挖掘所叙事件对“我”人格的影  相似文献   

8.
从中考作文评卷情况来看,考生比较重视作文材料的选择、情节的构思与语言的锤炼这三个评分要求,但对“准确切题”这一评分要求却知之甚少。部分考生写出来的文章或人题太慢,或偏离题意,严重影响了中考作文的得分。  相似文献   

9.
中考语文,作文是重头戏,历来都备受师生们的重视。那么,步入初三,我们如何来进行作文备考呢?我认为中考作文“万变不离其宗”。出题可谓“万变”,其命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关注人生,崇尚美德。命题都十分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同学们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这就是“其宗”。由此可见,中考作文备考应从同学们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提升作文能力为突破口。同学们可先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创建“素材库”为作文注入“活水”一要想在中考作文中得高分,进入初三后就要有意识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即创建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相似文献   

10.
如何能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这是每个临考同学最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近些年来2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中考的同学有一点启发。一、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常常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近些年来,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许多省市的中考命题者都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考作文的变化,话题作文以其能更好地开启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像,给学生以更多选择自由,从而更有效考查学生真实写作能力的特点,影响着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据统计,在2002年中考作文中,全国有60%以上的地市是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已经成为中考作文考查最普遍的样式。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尤其是考场话题作文呢?笔者结合几年来中考作文阅卷经验,将其简单概括为三个字“准”“实”“新”。一、“准”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首先,审话题要“准”。话题作文一般不设审题障碍,话题的内容和范畴比较宽泛,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可…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文体表述调整,为写作教学和中考作文命题指明了方向.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表述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必然使新课标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成为一句空话.中考作文命题记叙文概念被窄化,推崇叙事抒情散文,忽视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缺失文学性写作,直接影响着中考作文命题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中考作文命题要全面考查新课标规定的具体文体,细化文体考查,创新考查形式,真正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考优秀作文往往在选材上能“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材料作文,令阅卷老师为之赞叹。而每年的中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却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4.
假如说,中考作文是一首歌,那么作文语言就是它的歌词,所选的写作素材就是它的乐谱,情节的推进、思路的展开就是它的旋律。如何使中考作文这一首歌“唱”得优美动听,高潮迭起,且和声阵阵,余音袅袅?现结合2009年全国中考佳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考优秀作文往往在选材上能“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材料作文,令阅卷老师为之赞叹。可事实上,每年中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依然是选材陈旧,缺乏新意的平庸之作。选材新颖与否是衡量中考佳作的重要标准,千万不能等闲视之。选材应遵循以下三原则:一是真实性。即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材料。中学作文教学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它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在众多优秀作文中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取高分。纵观2011年中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文章中无不闪烁着一个“精”字。  相似文献   

17.
曹雪梅 《考试周刊》2013,(89):49-49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中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作文时多尝试诗词入文.则必能使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情画意。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为中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相似文献   

18.
“题好一半文。”古人又把精彩的开篇喻作“凤头”。中考作文如果既能拟出“明眸”般的题目,又能绘就“凤头”样的开篇,做到“题”“首”妙合,那定能使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2001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模仿课文或经典文章进行写作的现象,笔者确定了本次作文讲评的内容,即:怎样看待作文中的“仿作”。具体过程如下:一、选择两篇学生“仿作”,复印后发给全班同学两篇“仿作”附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吴丹青说真的,当我郑重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只觉得有一股鲜血淤积在我的心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使我不能言语。这竟是已经被忘却了的历史!这竟是声称已经忘却历史的青年!然而历史不会忘却。她会永远记载着这浸泡着国人鲜血和屈辱的篇章,一页一页,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肯翻看,惨烈的历史将触动着你的每一根血管,那汩汩流动的中华…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怕作文,有口头禅可作证:“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怕文言文,有戏言可作证:“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既然如此,不如“以毒攻毒”,让作文与文言文来个资源整合,使两者的学习互相融合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尝试将作文与文言文牵手吧:一、与古代诗词牵手,让名句为作文增色新课程实施后,小学生要求背诵80首古诗,中学生要求背诵50篇古诗文。在古代诗词的浩瀚领空中,熠熠闪光的是古诗词名句,这些名句不但寓意丰富而且语句华美,用古诗词中名句镶嵌在作文中,作文将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